-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航天员营养精要
小组成员:邓 罗 卢 张 田航天员营养一、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4号无人飞船,载人航天已为时不远。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将两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航天员走出舱门,实现太空行走,从而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顺利升空,航天员景海鹏第二次参加飞行任务;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载人空间交会对接。2013年6月11日,我国第五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搭载两名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10月17日,我国第六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神舟十一号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成功打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舱门,两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景海鹏成为第一个进入天宫二号的航天员。二、航天员营养目前,宇宙空间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逐步进入到空间站时代。载人航天技术也将面临着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活的问题。 航天营养是航天医学的组成学科之一,其研究范围包括航天特殊环境因素(失重、噪声、振动、昼夜节律改变、辐射和狭小空间等)对机体生理、生化和代谢作用的规律和机理;饮食营养与机体内环境稳定、对外环境反应、适应及耐受能力的关系;机体对饮食营养的需求、合理营养的组织原则、不同营养素的供给量标准及营养保障措施等。 三、航天环境的特点载人航天器多在离地200-500km的空间飞行。在这个范围内,大气环境为真空状态。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时地球的重力场接近于零,为微重力(UG),俗称失重。太空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航天特殊环境因素主要有失重、噪声、振动、昼夜节律改变、辐射和狭小空间等。人进入太空环境后为了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这些变化将对机体在太空中的生存和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这些影响有些也会干扰机体的营养代谢过程。四、航天失重对人体的影响1、肌肉萎缩 在地球上,抵抗重力的持续拉力保持正常身体姿势的肌肉称为抗重力肌。航天失重条件下,抗重力肌发生废用性萎缩的现象明显。肌肉萎缩的速度受飞行持续时间影响,一周内短期航天飞行不发生肌肉萎缩,但11天的飞行后肌肉萎缩就很明显。在失重环境中头四个月肌肉发生明显萎缩后,仍以较慢的速度继续萎缩。肌肉萎缩的程度受饮食摄入情况的影响,航天期间宇航员食物摄入减少或者锻炼量增加,会导致肌肉蛋白质丢失,但长期飞行则萎缩现象不明显。2、骨质丢失 失重状态下,骨骼不再承受重量,又减少了运动对骨骼的刺激,因而失重的结果是是骨密度下降,骨骼脱钙化,造成骨质疏松。失重飞行会引起骨小梁变薄、变少,少量的前骨质、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动减少,骨膜的形成减慢等。另外,试验证明,飞行中航天员尿和粪便的钙含量呈明显增加,这说明钙在丢失,体钙丢失就表明骨钙也在丢失,出现持续性的负钙平衡,其结果必然导致航天员骨质疏松。3、心血管功能失调 在地球上,血液在血管中存在着流体静压,人体直立时,由于流体静压的影响,头部血压低,下肢血压高,部分血液滞留在下体,主要在下肢血管内。在失重条件下,由于流体静压作用消失,贮留在下肢血管的血液以及下肢的部分组织液会自然地向上移动,引起了机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表现为颜面肿胀(以眼圈为甚)、鼻塞、头痛。大静脉如中央静脉扩张,身体感知为循环血容量增加,激活机体对抗机制,增加体水排出,导致身体有效血容量减少(此时血液浓缩,红细胞破坏增加,合称航天贫血。)此外运动减退等综合作用于人体使得心肌冠脉内皮下层水肿,内径变细,毛细血管出现血液瘀滞等现象。当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体液被重新拉回下体,加上血容量减少,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出现晕厥现象,称立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