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分析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
宁波市中医院
柴俊飞
肌筋膜炎的概念辨析
肌筋膜炎又称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
是一种慢性的疼痛性病症,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并有激痛点(trigger point, 又称触发点或扳机点)形成,又被称为肌筋膜炎、肌纤维织炎、纤维织炎、风湿肌病等。
中医对肌筋膜炎的认识
肌筋膜炎可归为中医学“痹证”“经筋痹”“颈项腰背部筋伤”范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如《灵枢·经筋篇》日:“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素问·长刺节论篇》日:“病在筋,筋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此符合肌筋膜炎肌肉痉挛、疼痛麻木的临床表现。《灵枢·经筋篇》对该病症状的描述为“其病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结者皆痛”和“转筋”与该病特定激痛点体征吻合。
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肌筋膜炎的诊断
诊断要点
疼痛起源于肌肉或相关筋膜
有明显的激痛点或者潜在的扳机点
美国肌肉纤维疼痛综合征诊断标准
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及压痛点。按压疼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依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
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肌筋膜炎的临床特点
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疼痛常于清晨或劳累后发作,适当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触及此点引起放散性疼痛
辅助检查:X线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
激痛点概念
Travell于1942年首次提出“触发点”
多数学者将激痛点(Trigger point)定义为: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
文献中将其翻译成激痛点、激发点、扳机点、起发点等等。
目前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
激痛点的临床特点
压痛点
确认的痛感和绷紧的肌带
牵涉痛
局部抽搐反应
MRI和B超显示肌肉影像增强和增厚;肌电图可见受累肌的自发电位。
激痛点和压痛点区别
牵涉痛
局部肌肉抽搐
肩背肌筋膜炎的常见激痛点
肩背肌筋膜炎的常见激痛点
肩胛提肌激痛点
肩胛提肌的激痛点引起颈角的疼痛和僵硬,当被激活后,他们会沿着颈部及肩胛骨内上缘传送疼痛。
斜方肌激痛点
斜方肌是头痛的主要来源,比如典型的“紧张性头痛”。颈部和脑后的紧张感通常来自斜方肌的激痛点。
菱形肌激痛点
菱形肌负责肩胛骨的大多数活动。因为每天要大量使用肩胛骨,菱形肌通常超负荷工作、极度疲劳,导致慢性激痛点,背部中央紧张感或者肩胛间区疼痛的主要来源就是菱形肌。
冈上肌激痛点
冈上肌有两处可以形成激痛点,一个就是肌腹,另一个在第一个往外一或二英寸处、靠近肩峰下方的肌肉内。
背阔肌激痛点
背阔肌激痛点引起背部中央、肩胛骨下疼痛。它们也牵涉下背和腹部疼痛。另外,它们也引起胳膊内侧疼痛、无名指和小拇指疼痛。不伴麻木的手指疼痛,通常是因为背阔肌。
常用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推拿按摩、整脊疗法等)
针灸治疗
肌肉牵伸技术
物理疗法(如超声波法,TDP等)
中药外治法(包括熏蒸、热敷等)
小针刀
其他辅助治疗(多种维生素补充、改善微循环药物和改善免疫状况等)
肌肉牵伸技术
肌肉牵伸作用
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3.调节肌张力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肌肉牵伸技术
牵伸方向
牵伸力量的方向应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
牵伸强度
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效果优于高强度短时间的牵伸
牵伸时间
每次10 ~ 15S,也可达30S
牵伸机理
1、快速牵拉,肌梭兴奋,肌张力增高。
2、慢速牵拉,抑制反应,肌肉放松,长度变长。
肌肉牵伸技术
牵伸应用
1、快速的牵伸反应可用于某些神经瘫痪者,保持肌张力;也用于运动中以增加肌肉收缩力量。
2、慢速牵伸反应可阻断疾病引起的反射性肌痉挛、血循障碍、神经压迫等。长时间牵伸练习,可改善关节活动度。
推拿按摩
推拿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手法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
部位及取穴:项背及风池、风府、肩井、大椎、风门、天宗、秉风、曲垣、肺俞、心俞、膈俞等。
主要手法:点按、揉拨、滚法、拿法、弹拨、推法、擦法、叩击拍打法等。
治疗时整体和局部配合、点面结合、轻重交替。治疗时可配合项背部的被动活动。
膏摩疗法
最早记载膏摩的文献,当推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帛书《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金匮要略中也有膏摩的记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脸识别门禁.pdf VIP
- 单一制和复合制课件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pptx VIP
- 创新创业基础(高职高专版)PPT教学完整课件.ppt
- 老旧小区弱电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docx VIP
- 数据脱敏处理与使用管理规则.docx VIP
- 和利时LE系列可编程控制器选型手册.pdf VIP
- 信息系统专职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docx VIP
- 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第2版)课件全套 第1--9章 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的基本概念 ---英语教材难度分析.pptx
- 烹饪概论课件.ppt VIP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