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杂志作品23
目录
one. 广州鲁迅博物馆
two.鲁迅绍兴故居
three. 鲁迅上海故居
广州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文明路,这里原为中山大学旧址。1927年1月18日,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鲁迅从厦门来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学“钟楼”,至3月29日迁居白云路“白云楼”。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室内陈设非常简朴。床是两条板登上搁的两块铺板,一顶麻布蚊帐竹竿撑着,床上放的白布枕头和蓝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洁。床前,靠近窗户处放着一张七抽屉的书桌。据说,这种书桌当时只有教授才能使用。书桌旁边放着一个藤书架,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书。此外,室内还有四方桌、小茶几和鲁迅亲笔书写了“L.S(鲁迅二字的英文缩写)字样的藤箱。这些都是当年的原物。
鲁迅足迹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后半部分为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为“钟楼”。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小编档案 姓名 金## 性别 女 联系
方式 电话:# QQ: ### 特长 书法 优点 活泼 缺点 比较懒
鲁迅故居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鲁迅故居后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童年时代的鲁迅常在这里玩耍,捕鸟。绍兴东昌坊口11号(今鲁迅路198号)是私塾三味书屋,12岁至17岁的鲁迅在此读书。 鲁迅故居几经修葺,恢得了旧貌。
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鲁迅祖居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 .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清朝乾隆十九年,周家七世祖周绍鹏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这就是周家老台门,从此,覆盆桥周氏在老台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无名的《鲁迅的家世》中记载:“覆盆桥房最有钱的时候,三个台门共有三千多亩田和几爿当,”其实老台门和房的田产还不止这个数字,而且虽然经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冲击,和房仍是十分富有。但和房到第十世时,没有儿子,根据“小绝长顶”的族规,便向智房要了一个,承继下去,这就是鲁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统称为“十五老爷”的周以坶。在覆盆桥周氏中,惟独和房单丁独传,因此资产集中,最为富有。因为和房曾经营商业,所以那一房又特别称为“和记”。鲁迅家虽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