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肠道菌群和干预措施对健康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菌群及干预措施对健康的影响 Bengt Björkstén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科学院,变态反应研究中心和环境医学研究所 引言 生物学和医学界日益认识到大肠菌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意义。结肠在人类健康和 疾病中的作用绝不是什么新的观念,早在一个世纪前,俄国科学家Elia Metchnikoff 的研究 即已表明,宿主的结肠菌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他还指出,某些活微生物很可能能够促进 健康。尽管如此,多年以来,研究者对这一观点的兴趣却并不大,只是最近 10 年,微生物 生态学才又重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广为认可的是,人类肠道菌群是宿主防御系 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激发了功能性食品/营养制品企业的极大兴趣。 有研究显示,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婴儿期微生物刺激极少,而变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 病则很可能是“微生物剥夺综合征”导致的结果[1]。这一假说表明,微生物对正常免疫调 节的建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肠道中过敏原、自身抗原及食物和微生物导 致的免疫应答可能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讨论。另外,还讨论了益生元和益生菌用于预防和调节 免疫介导疾病的可能性、及其在感染中的可能作用。 肠道菌群 肠道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除消化吸收之外,它还是我们身体中最大的宿主防御器官。 肠粘膜屏障的一部分作用是靠粘膜免疫系统共同完成的,通过它可实现体内不同粘膜表面间 2 的交流[2]。成人胃肠道粘膜表面的总面积高达300m ,这使其成为体内最大的环境接触面积。 其内定植的微生物重量超过1 kg,数量超过1014 个,是体内细胞总数的10 倍之多。 新生儿胃肠道是一个无菌环境。但出生后不久,即有众多类型的微生物定植。出生后1 周左右定植完成,但出生后3 个月内,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仍会出现显著波动。菌群与宿主间 的交互作用仍在继续,形成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一旦系统形成,正常情况下会表现出惊人的 稳定性。环境改变时 (如抗生素治疗期间),菌群构成变化也只是一过性的。 因此就数量而言,肠道菌群是最为重要的微生物刺激来源,为促进出生后免疫系统的成 熟以及平衡免疫应答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信号[2]。因此,大量证据表明,产后早期后天获 得的共栖微生物是形成机体耐受性所必需的,这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微生物本身,还包括其它 抗原。例如,无菌小鼠中 Th2 介导的免疫应答对口服耐受诱导不易感[3]。只有在正常菌群 组分进入体内后,口服耐受性才能诱导产生。 另外,我们还认识到,与微生物、尤其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间的交互作用,是出生后T 细胞功能(尤其是Th1 成分)成熟的首要环境信号因素[4]。 Rook 和Stanford [1] 的研究提出了两种很可能因婴儿期微生物刺激不当导致的综合征。 一种是 T 辅助细胞启动不当、导致细胞因子失衡。另一种是自身及微生物间交叉反应表位 相关的T-细胞组分失调。作者提出了 “细菌输入剥夺综合征”和“未教化 T-细胞调节综合 征”的说法。全球对照研究显示,不但变应性疾病与“西方生活方式”有关,1 型糖尿病和 乳糜泻也是如此[5],为该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 如果微生物的确是免疫系统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那么哪些微生物是这一过程所不可或 缺的呢?出生后平衡免疫系统成熟的主要驱动因素似乎不太可能是病原体,即可能对宿主有 害的刺激。从进化的观点来看,该过程更有可能是由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由始至终都存在的 非病原性微生物驱动的。很显然,肠道菌群正是我们寻找此类微生物的场所。 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是一类非致病性微生物,摄取后可对宿主的健康或生理产生积极影响,远远超出 其营养价值(表1)。“益生元”一词用于表示可口服的、对有益于健康的微生物有促进作用 的混合物。虽然此类产品已应用多年,但只是最近才开始采用与药物药理学方法相同的手段, 来研究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和影响。但它们已被尝试应用在多种临床条件,如抗生素 相关病症的预防或治疗、传染性胃肠炎和腹泻、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和病原菌定植、旅行 者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肠癌、泌尿生殖道感染和肿瘤、过敏、接种反应、 以及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表 2 )。但只有部分研究对儿童中的少数病症进行了观察。遗憾 的是,绝大多数研究的分组样本量都很小,且在设计上都有不足。 在益生菌研究方面,企业主要注重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不同菌株及其它产乳酸微生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