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耕读文化的传承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椅耕读文化的传承分析

第五章 耕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影响 1、耕读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文化的发展是从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孔子儒家的“仁爱” 哲学为核心的既耕又读的耕读模式。耕读文化的“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迁升之路,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表现之一。 关于耕读文化的概念,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霍志玮在其《耕读文化依旧灿烂》中指出:耕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亦所谓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者也。中国的耕读文化发源于封建社会早期,内可以概括为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感受深入自然、既耕又读的情境。 因此,我们以为,所谓耕读文化,即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本人并没有或实际没有多少参与劳作)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总和,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生存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中国耕读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我们研究其实质,中国耕读文化就是产生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将山水田园与既耕又读相辅相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这种以这种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从而铸就了一种耕读文化。古代的的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耕读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结果。耕作可以致富,读书可耀族,是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一种十分普遍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 2、耕读文化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耕读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这话的意思是:人从事于学道,不谋求食品。耕读作业,也会有挨饿的时候;学习,就会得到荣华富贵升官发财。据各方证实,这就是文字记载的所谓“耕读”的最早的源头。在儒家学者看来,“学而优则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只耕作不读书,无法走向功成名就的仕途。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有过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孟子在《梁惠王上》也有过相关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些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耕读文化”的文本阐释。 “耕”指务农,“读”为读书和入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意味着高尚与超脱,是古代知识分子陶冶情操、追求独立意识的精神寄托。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耕读文化中的耕与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者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耕为衣食之本源,读乃圣贤之根柢”。耕是农民的生活之本,也是读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读是耕的价值取向,是农家子弟仕进的唯一出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农家子弟的最高理想和宗族荣誉。 3、耕读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发展,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标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一种提倡耕读传家,以耕读而感到荣耀。我们知道,南北朝之后,特别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在《训 子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可以知道前人逐渐认识到重视既耕又读这种文化模式。 刘邦的故乡是丰县、沛县,隶属楚国,其实刘邦就生在半耕半读家庭,当时耕读及其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十分盛行。刘邦的父亲和兄长也都是种地能手,也是一个农业专家。但是他父亲又让子弟读书,刘邦曾和其兄弟一起就读私塾,他的四弟刘交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史记》里是这样介绍刘邦的,说刘邦读书成绩优秀,是半耕半读考取的官吏。刘邦作为亭长,其家庭仍未离开农耕,《史记》中有一段话介绍说,刘邦的夫人吕后也善于耕田锄草。 汉文帝是刘邦的继位人,也曾经发布诏令:“农,天下之本也。”他宣布要亲自耕种。又下诏谕:“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并形成制度,贯彻执行。汉代的皇帝从刘邦开始,就十分重视要求皇子勤学读书。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一个既重视农耕又重视读书教育的皇帝,提倡儒家教育。同时又在上林苑试种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成功推广。由于汉武帝耕读

文档评论(0)

105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