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 刘禹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品味诗词的豪放风格。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重 点 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难 点 1、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2、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品味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 法 指 导 反复诵读、体悟,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在吟诵中体味诗词的意境。 教 学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 步骤 1、秋词(其一) 刘禹锡 2、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以及我们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下面我们首先品析《秋词》 学习《秋词》(其一) 知 识 回 顾 (作者简介) ?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诵 读 课 文 并 探 究 问 题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3、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提示:因为“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提示:《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提示:《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6、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提示:“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7、试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提示: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8、当堂背诵诗歌。 学习《采桑子 重阳 》 导 入 课 文 “诗言志”,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感想、志向和抱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介 绍 写 作 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诵 读 理 解 文 意 1、请一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A、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B、重阳节习俗:a、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

文档评论(0)

ghwes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