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和之

中和之美 ——中国审美的灵魂 ? 中和是千百年来中国在审美中话之不绝的灵魂,中庸而和谐的美谓之中和。中国的智者大多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因为他们遵循中庸之道,不张扬不过分,追求的是那一份完满的恰到好处。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不惟刚柔相合,中和之美还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中国审美界对中和之美的追崇 中国在艺术中对中和之境的追崇是由来已久的,也是历代不息的。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儒家美学自春秋时期诞生,迄今已2500余年,在如此久远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卷帙浩繁、斑斓多姿的儒家美学文化遗产,这其中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观,是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艺概》论诗“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评《国策》“沈而快”、“雄而隽”,认为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主张书法“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兼容两极,适度而不走极端,便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中和的艺术表现婉转曲折、韵味深长。田同之指出:“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田雯也强调:“风人之旨,往往含蓄不露,意在言外,婉挚多风,蕴藉有味”。这虽然源于“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诗教,但因含蓄蕴藉的表现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所以是历代中国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宇宙万事万物,莫不处于对立、运动和相互作用之中。天气地气,阴阳刚柔,互相对立,却又各自向对立方向运动转化,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艺术方面,我们同样追求这种和谐的兼容状态,这就是中和的一种体现。中和的艺术表现婉转曲折、韵味深长,它是一种内部和谐的温柔敦厚型的特定艺术风格。中国艺术崇尚中和之美是中国审美的灵魂,是中国艺术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书法中的中和之美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始终恪守的灵魂是中和之美。明末学者项穆在他所著的《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所谓的“中和之美”,实质就是一种和谐的美,是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哲学思想所派生出来的艺术观。 中和之美对书法艺术的指导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艺术语言的应用上要“不温不火”“势和体均”“过犹不及”。艺术表现要准确,要恰到好处。风格刚健的作品不可有霸气;风格柔美的作品不可有媚态;笔墨要求精深洗练,不可单薄浅俗;书法形象要有新意,却不是哗众取宠,流于怪诞等等。无论是一幅完整作品的布白,还是每个字的构架,都能把握好一个度。在墨色的浓淡干湿上,在字与字的向背呼应上,在行间的贯气流韵上,在钤印的阴阳协调上,在黑与白的空间处理上,在正文与落款的搭配上,都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二是要求在变化中求和谐。唐朝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所著的《书谱》一书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在书法创作中要达到变化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这是儒家“中和”的美学观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千百年来,无数的书家都在遵循这一美学原则,“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唐太宗在《笔法诀》一文中对结体里出现相同线条书写中要按照“‘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的法则,以求变化。王右军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隶书亦有“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规定。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文档评论(0)

ybcm9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