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V-22“鱼鹰”实战首摔背后
美国V-22“鱼鹰”实战首摔背后 美国国防部2017年1月29日宣布,一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V-22“鱼鹰”军用运输机在也门执行突袭任务中坠毁,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这是V-22“鱼鹰”首次在实战中出事。作为世界上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列装的倾转旋翼机,性能先进的“鱼鹰”为何会在低强度对抗中发生事故?是一次意外还是早已注定?我们共同来看。
新时代的“寡妇机”
V-22“鱼鹰”采用了双倾转旋翼设计,拥有直升机的良好起降和悬停性能,以及固定翼飞机的机动能力。正因为高度创新的设计理念,它的研制难度极大,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开始研制到2005年正式量产,共耗费了20多年,仅试飞就用了17年,整机单价更是高达7 000万美元(2007年价格)。要知道,那时一架F-16也才不到4 000万美元。此次在也门坠毁,美军为了防止先进技术外泄,迅速出动战斗机将坠毁的“鱼鹰”残骸彻底摧毁,足见美军的重视程度和谨慎态度
当然,如果说时间和金钱的堆积能够酝酿出一款出色可靠的武器装备的话,那么相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吝啬。然而,V-22从试飞开始就一直事故不断。1989年首飞后,V-22开始进入密集的飞行测试阶段,在此期间,共发生了4起重大事故,造成30多人死亡,为此,美军曾两度停飞该型战机。据美国海军陆战队安全部与空军安全中心透露,“鱼鹰”的海军陆战队版MV-22与空军版CV-22决定量产后,在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共5年时间中,共发生58起不同程度的事故,重则造成死伤,轻则机身损坏严重。而就在也门坠毁前不久,2016年12月,驻日美军1架“鱼鹰”因故障迫降在冲绳的一个浅滩,机身和机翼飞离。再往前一年,2015年5月,美国海军陆战队1架“鱼鹰”在夏威夷着陆时发生事故,导致1人死亡,21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自“鱼鹰”量产以来的10多年间,公开的飞行事故至少70余起
这样看来,“鱼鹰”实战第一摔是早有预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跨时代的装备沦落为“寡妇制造者”了呢?
被放大的天生缺陷
从根本上来讲,“鱼鹰”之所以事故频发,原因在于“过于精良”:机体设计复杂程度高,存在一定的气动力缺陷,环境适应性不够强。同时,由于当前装备数量还不够多,飞行数据和缺陷反馈的积累有待提高。内外因素相加,“鱼鹰”就成了娇贵之身。目前看,“鱼鹰”面临的主要缺陷是在降落和低速俯冲过程中遭遇的复杂气流问题,其中尤以气流涡环最为致命,目前已知的事故中,大约30%都是因为气流涡环导致的。 ◎2016年底,驻日美军一架V-22坠毁在冲绳海域
气流涡环现象指当旋翼飞机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低速下降,特别是垂直下降时,由于旋翼的诱导速度和相对气流方向相反,因此沿旋翼周围易形成顺时针转动的环状漩涡流。简单来说,就是旋翼向下排出的空气,一部分被自下而上的相对气流推向旋翼上方,从而再次被旋翼向下排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围绕桨叶旋转的气流环。如果直升机下降速度较快,那么这种涡流就会增强,当涡环区距离桨盘的距离小于临界距离时,直升机就进入了涡环状态。涡环状态真正的危险性在于其微妙的临界效应,进入涡环状态的直升机在安全和危险之间仅一线之隔,风向、人为操纵等外界条件若有丝毫变化都会导致直升机滑向“鬼门关”。而当飞机进入涡环状态后,发动机部分功率被消耗于空气产生的涡环流动,因此旋翼升力明显减小,使直升机下降过程变得不再匀速,造成飞机难以操控,因此,非常容易机毁人亡
实际上,所有的旋翼飞机都会遇到气流涡环状态,但由于“鱼鹰”特殊的设计,例如倾斜度高达47°的螺旋桨叶片、比一般直升机更硬的螺旋桨材质、过大的自重以及翼顶装配的纵向中心感应装置和容易翻转的双支架,“鱼鹰”进入气流涡环状态的几率和强度都要比其它常规机型大得多。虽然在2002年,波音公司针对这个问题准备研发一种新的螺旋桨结构来改进“鱼鹰”的缺陷,但由于美军预算削减等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我觉得V-22并不适合作战”
由于无法在短期内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气流涡环问题,美军只有在操作层面进行限制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却闹了个更大的笑话
在敌人防守严密的地区,高速飞行中的闪避机动性和快速垂直降落的必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V-22的飞行手册却规定:在垂直降落时,飞机的下降速度不能超过40米/秒。如此迟缓的降落速度,让V-22在着陆时几乎成了一个活靶子。试想,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当一个V-22的飞行员急切地希望快速降落的时候,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快下降速度,这样他遇上气流涡环状态的可能将快速变大,飞机将可能会失去控制,左右摇摆,然后倒转着俯冲向地面,最后机毁人亡。但如果飞行员努力保持住40米/秒的标准降落速度,他肯定还没等接触到地面就已经被击落了。快降还是慢降?这是个进退两难的选择。 ◎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