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尼生《悼念集》中宗教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丁尼生《悼念集》中宗教思想

论丁尼生《悼念集》中宗教思想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维多利亚中后期文学与民族道德的重构研究(AHSKY2014D110) 摘 要:好友哈莱姆的逝世引起了丁尼生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上帝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反思。丁尼生经历了怀疑和反思之后,重新在主观上建立了对上帝的信念,并且用道德提升来解释人类存在的最终意义 关键词:丁尼生;宗教;悼念集 作者简介:王礼健(1981-),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阿尔弗雷德“预定论”,“原罪”、“道成肉身”等基督教义却从小不感兴趣。1833年,丁尼生的好友哈勒姆的突然去世,让丁尼生大受震撼,这种极度悲痛引发了诗人对于人的生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等宗教问题的思考。丁尼生在1950出版了其名作《悼念集》,被认为是英国三大哀歌之一,丁尼生的《悼念集》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宗教诗,并非其中高质量的信仰,而是因为其高质量的怀疑。[1]因此,对人类灵魂和上帝的重新认知是丁尼生诗歌中的正是丁诗的难懂之处 一、客观世界中怀疑上帝 在19世纪,科学思想不仅无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反而侵蚀了人们已有的宗教信仰。丁尼生对科学的态度是复杂的,丁尼生崇尚科学,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了当时的科学发现。但同时对于丁尼生来说,天文学、地质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是可怕的缪斯,在科学面前,艺术己经失去了力量,科学发现严重冲击了人们的信仰基础。同时,维多利亚时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挑战了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设计论证。当时盛行于英国的自然神论把上帝比作一位钟表制造者,如果在荒野中发现一只钟表,即使我们从来没见过钟表的制造过程和制造者,但我们并不会对曾经存在一位钟表匠及其制造钟表的过程表示怀疑。上帝就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和设计者,不仅如此,上帝还被树立成为一个仁慈的形象,他设计这个精巧的世界是为了人的幸福的目的。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伴随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市民阶层的贫穷、劳苦、生活不幸和肮脏的社会环境加剧了人们对上帝的怀疑,为何仁慈的上帝对个体的痛苦全然不顾。如在《悼念集》第55首诗中,诗人写到: 上帝和自然发生了冲突? 因为自然给予的全是噩梦, 她似乎仅仅关心物种, 而对个体的生命毫不在乎 我发现在五十颗种子里, 她通常仅仅养成一颗。[2] 上帝创造了自然万物,是万物的主人。自然作为独立个体与上帝冲突,暗示了上帝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现世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已不是基督教道德所能解释的。大自然的为何如此浪费?50颗种子只能养成一颗?这种盲目和随机性似乎与上帝管理世界的思想矛盾。也因此引起了丁尼生对有目的的上帝的存在持不可知论的态度 二、个人情感中追寻上帝 比起多数普通信条来说,自身的信念更不容易被动摇。怀疑支撑着信念:更多的信念存在于诚实的怀疑。这是这种怀疑,使得丁尼生能摆脱传统的教义和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转而在个人情感中去追寻上帝,体现出了对上帝的一种尊崇。我们不妨把这些想法的态度称作“信任”(trust)或“信念”(faith),而不是“信仰”(belief)。威廉“我难以相信上帝,但是让我不相信上帝却更难。我相信上帝,不是从自然界中得出,而是从人的内心。”[3]在上帝面前,诗人曾把人类比作婴儿,人类是如此的愚蠢和卑微,既然无法用知识来坚定自己的信仰,那么只能依靠直觉,在情感中产生皈依。在主观世界中体验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对爱和善的追求中向上帝靠近。在第114首诗中人写到:“那个上帝,永远活着并充满爱,一个上帝,一本律法,一个自然,还有一件远古的圣事,整个造物都在向它靠近。”[4]236 好友哈勒姆的死不?H让丁尼生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也引发了其对生与死的思考。在诗人看来,哈勒姆是完美无缺的,在哈勒姆的身上,体现出了一切美德,这便是上帝的影像,丁尼生把哈勒姆描述为“在光明中上帝和自然的融合”。这也使得诗人更加笃信灵魂的真实性。在丁尼生看来,哈勒姆并未离去,人世的一切也仅仅是幻象,只有灵魂才是真实与不朽的 在113首诗人写到:“山丘无非是影子,其形态变了又变,没什么永恒;但我沉浸在我的精神里,任自己梦想,并把梦当作真实;虽然我们彼此告别,却不认为这是别离。”[2]266可以看出,生死两别并非永恒的状态,这种选择状态只是一种幻象。而在诗人的梦中,与逝者灵魂的交流才是最大的真实,上帝只存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之中 三、人类道德中坚定信念 丁尼生的这种信念里包含的神学观显然不同于基督教,诗中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基督教教条,我们很难无法把《悼念》看作对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