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探原子力显微镜.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探原子力显微镜

初探原子力顯微鏡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歷史起源 這是沈復在兒時記趣裡的描述,也是很多人小時候的記憶。由此可見,人類對微 小的事物具有濃烈的好奇心,但是科學家不僅僅是想看清楚草木蟲魚,還想往更 微小的尺度看進去。十七世紀時英國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利用改良後的顯 微鏡發現了軟木塞的細胞壁,開啟了微生物學的一扇窗,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 觸碰到光學顯微鏡的極限:受限於可見光波長,光學顯微鏡最佳解析度只到微米 (μm)等級,無法滿足人類學無止境的好奇心。幸而1924年德布羅依(De Broglie) 提出了物質波的假說,指出一道方向:原來電子也有波動性,而且波長可以更短! 那麼是否可以用電子取代光波呢?很快地,在 1939年德國的Siemens公司生產 出第一台商用電子顯微鏡,使人類對於物體的觀察來到了原子尺度。只是電子顯 微鏡運作環境有條件的限制,例如:需要在真空中測量、樣品必須導電,若是不 導電就必須鍍上金或者白金、樣品不能是粉末或著揮發性的物品。 就像美麗的玫瑰總是帶刺,儀器也有天生的限制。 1930年代之後,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人們能夠掌握 並描述原子之間的作用,例如量子穿隧效應和凡德瓦 爾力(van der Waals force)。科學家們意識到原來觀 察微觀世界不只可以「遠觀」還可以「親近」。我們可 以透過探針和原子近距離接觸,藉由兩者間的作用瞭 解表面的特性,這一批新誕生的儀器統稱為掃描式探 針顯微鏡(SPM,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第一 個被發明的是1981年問世的掃描式穿隧顯微鏡(STM,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利用探針與原子 之間穿隧電流的大小知曉表面的高低起伏電子密度,、 溫度夠低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操控原子的位置,只是需 要在真空環境下操作依舊使人困擾。發明掃描式穿隧顯微鏡的格爾德·賓林(Gerd Binnig)(左圖)於是又在1986年與奎特(Calvin Quate)、格伯(Christoph Gerber) 攜手發明了原子力顯微鏡(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解決了電子顯微鏡 要求樣品要導電和在真空環境才能量測的問題。因為原子力顯微鏡量測對象的主 要是凡德瓦爾力,存在於所有種類的原子之間,就這樣,樣品的材質從導體、半 導體拓展到了非導體,量測的環境可以在大氣中也可以在水中,從此材料科學和 生物學可以研究的尺度大大的縮小了! 原理 在我們正式進入 AFM 的原理之前,讓我們先來想像如何在眼睛看不見的狀況下知 道物體的高低起伏?生活中可以見到盲人朋友們拿著拐杖邊走邊點,他們用差不 多的力道差不多的擺幅甩著拐杖,平坦的路面用一樣的擺幅輕鬆的通過了!但要 是遇到突然高起來的地勢,他們會感覺到拐杖頓了一下,擺幅不像上一步那麼大 了。想要回到同樣的擺幅,人必須帶著枴杖走上高地,遇到低窪地則恰好相反; 若是他們從水泥地走進草地,進入草地的瞬間會覺得地板回應的力道和時間差不 同了!運用以上兩種方法,盲人朋友們既可以分辨地面的高低起伏也可以分辨地 面的材質。 上面這個例子說的是 AFM 的輕敲模式(Tapping mode),探針被裝在懸臂的尾端, 探針靠近表面(距離數十到數百個原子遠),控制器以相同的力道在懸臂與探針的 共振頻率下震動著,一邊震動一邊掃描著表面(選擇共振頻率是因為在這樣的頻 率下對外在的回饋最為敏感),表面原子和探針作用力會改變懸臂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