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四友”事贾谧原因初探
1998 年 殷 都 学 刊 39
“二十四友”事贾谧原因初探
张振龙
摘要 本文就西晋“二十四友”谄事贾谧之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西晋惠帝
昏庸, 致使贾后专权, 贾谧权过人主。受当时政治环境、仕进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儒
家、道教、玄学及“竹林七贤”生存方式、生活作风的影响, “二十四友”为了生存不得不
谄事贾谧, 贾谧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声望, 亦要笼络一批名士为己摇旗
呐喊, 这样彼此互相利用。
关键词 西晋 “二十四友” 贾谧
西晋“二十四友”谄事贾谧在《晋书》众多的人物传记里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而且在惠帝
时这 24 人多是当朝名士。他们才能超拔, 锐意进取, 渴望功名, 缺乏节操。面对这个为数可观
的士人集团, 他们各人的出身经历并不相同, 个人情趣也迥然有别, 为何他们能聚集一起谄事
贾谧?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正是基于此种考虑, 本文拟从现实、文化、历史三个方面
对“二十四友”谄事贾谧的 原因做一初步分析, 为深层了解西晋士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一些参
考。
一
从现存史料看, 《晋书·贾充传附贾谧传》对“二十四友”载之较详, 云: “贾后专恣, 谧权过
人主。……负其骄宠, 奢侈逾度, 室宇崇僭, 器服珍丽, 歌僮舞女, 选极一时。开阁延宾, 海内辐
凑, 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 莫不尽礼事之。或著文章称美谧, 以方贾谊。渤海石崇、欧阳建, ……
中山刘舆、刘琨皆傅会于谧, 号曰二十四友, 其余不得预焉。”由此可知, 谄事贾谧并不是一厢情
愿之事,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么是贵族豪戚及浮竞之徒, 这部分人出身士族, 生活奢侈, 行
为放荡, 在生活作风上与贾谧趣味相投, 且能事之以礼。如石崇、潘岳等, 不仅好声色, 趋世利,
同时对贾谧是望尘而拜。要么文才斐然, 著文颂美贾谧。《晋书·刘琨传》云: “石崇、欧阳建、陆
机、陆云之徒, 并以文才降节事谧, 琨兄弟亦在其间”。这一点与前一点相比, 在“二十四友”中更
具有普遍性。刘琨“少得亻隽朗之目”, “有纵横之才”。刘舆“亻隽朗有才局”, “名著当时”, 是东海王
越府中三才之一①。石崇“颖悟有才气”②。欧阳建“雅有理思, 才藻美赡, 擅名北洲”③。挚虞
“才学博通, 著述不倦”④。陆机“少有异才, 文章冠世”, “辞藻宏丽”⑤。陆云: 六岁能属文, ……
有才理”⑥。潘岳“少以才颖见称, 乡邑号为奇童”, “才名冠世”, “辞藻绝丽”⑦。左思“辞藻壮
丽”⑧。邹捷“亦有文才”⑨。牵秀“博辩有文才”。表面上看他们谄事贾谧在于其文才、出身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0 张振龙 “二十四友”事贾谧原因初探 第 3 期
之门第、生活之浮竞, 其实这是贾谧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谄事贾谧的真正原因就在于贾谧权过
人主。因为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 不管出身于士族还是庶族, 要想出人头地, 或想保持自己固
有的特权地位和永享淫靡腐化之生活, 或想摆脱出身寒门之困顿, 实现自我人生之价值, 必须
在朝廷内部寻找一位大权在握的人作为靠山。贾谧则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声望,
也要笼络一批出身名门望族、才能出类拔萃的名士为已摇旗呐喊、壮大声威。
“二十四友”趋奉贾谧之权势, 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政治现实所致。惠帝庸暗, 缺乏帝王所
应有的基本素质, 无力左右局势, 朝中权力之争异常激烈。《南史·张弘策传》载梁武帝言: “昔
晋惠庸主, 诸王争权, 遂内难九兴, 外寇三作。”又记匈奴东部人王彰言: “武帝不惟社稷计, 嗣子
( )
惠帝 既不克负荷, 受遗者复非其人, 天下之乱, 可立待也。”再加上士人的仕进制度以出身门
第和官资为标准。《通典·选举二》: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 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 外官州有
大中正, 郡国有小中正, 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 必下中正, 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且“今品不
状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为例”。“计官资以定品格”。造成了“据上品者, 非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