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常见疾病的外治疗法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 崔文成 提纲 1. 中医外治疗法概述 1.1 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2 常用剂型 1.3 常用敷贴方法 1.4 注意事项 2. 冬病夏治三伏贴 3. 冬病冬治三九贴 4. 平时有病随时贴 5. 2011年三伏贴的时间 1. 中医外治疗法概述 中医外治 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 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工(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中医工作者若能掌握一定的外治理论和方法,则在常规治疗之外又增一技,定能开阔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小儿敷贴疗法行之有效 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外邪,小儿大多拒服药物,服下后又易吐出;再加上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内服药物易损伤脾胃引起厌食、腹痛、呕吐诸症。 根据小儿肌肤薄嫩、外用药物易于吸收的特点,选用药物敷贴,除能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外,还能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以调节气机,祛除邪气。 小儿敷贴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副作用很少的治法。 1.1 穴位敷贴疗法概况1.1.1古代概况 穴位敷贴药物的载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春秋战国时期 《五十二病方》 属于保健的:取楂、姜、椒、皂夹等辛香湿热之品,制丸后纳入脐中,有益精延寿之效。 属于治疗的:将芥子捣烂外敷头顶部(相当百会)的外治法。 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应用本法。 《黄帝内经》中的外治法 《黄帝内经》中,虽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亦有中药外治法的记载。 如《灵枢·经筋》篇提到:“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眼歪斜。 汉代 《金匮要略》的敷脐法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一种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暑病人: “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 晋代 药物敖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晋代,药物敷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书中已有穴位敷贴治病的多方载述:“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即醋)和之,涂背上”。 并常用阿是穴作为外敷药物之处,如毒蛇咬伤,“捣薤傅之”。 隋唐 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 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 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草椎碎,置于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相当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述。 宋代 多种医学著作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宋代的多种医学著作,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病例。 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敷脐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明代 《本草纲目》 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 明代,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 如提到“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剂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用此有效”。证明敷贴之法来自民间,但确有效验。 另如以磁石末调面敷于囟上(百会)治“脱肛”。 用吴茱萸贴足心(涌泉)治疗口舌生疮等。 清朝 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 官方著作如清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就有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 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