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对湘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及其凿花作品进行了介绍,杨桂军作为一位多产的凿花艺术家,以其精湛的凿花技艺向我们展示了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民俗风情;杨桂军的民俗作品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其民俗凿花作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即“民俗题材、造型写实”,“构图多样、虚实结合”和“神形兼备、传情达意”等。关键词:杨桂军;民俗凿花;日常生活;农业生产
1 背景
至今仍在湘西地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的剪纸艺术被当地人称为凿花,凿花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因其主要源于湘西泸溪县的踏虎乡,也被称为踏虎凿花。2008年6月,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凿花的出现与苗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苗家妇女一般先要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绣模穿针刺绣。[1]过去多是苗家妇女自己剪绣模,到了后来绣模从绣花工艺中独立出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被称为“花客”。经过历代“花客”的不断摸索,湘西凿花以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风格独特等艺术特色而享誉于世。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一辈的“花客”们如黄靠天(1923~1997)、邓兴隆(1949~2010)等大师都已相继去世,而作为黄靠天的关门弟子,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桂军仍然肩负着“花客”的使命,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凿花事业。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踏虎凿花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凿花作为绣模的传统功能正日渐消退,而其装饰性、地域性则愈加凸显。就其艺术的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花客”们也开始更多地通过凿花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苗族的民俗风情,而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将凿花的传统风格赋予时代气息的佼佼者。
杨桂军(1954~)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的一名剪纸好手,更是杨桂军剪纸手艺的启蒙老师,天资聪颖的杨桂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除此之外,对纺纱、织布、打草鞋、做布鞋等女红活他几乎一学就会。1971年,因为家里出现困难,17岁的杨桂军在高二时便辍学回家,除了务农,他也在闲暇的时间里做旗伞、扎花圈、剪纸等,每当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请他去帮忙做一些手艺活。由于剪纸技艺精湛,杨桂军在1985年(31岁)被选调入踏虎乡文化站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他有幸结识了凿花大师黄靠天,并开始拜其门下学习凿花技艺。1993年(39岁),为弘扬民间艺术,杨桂军参加了由泸溪县美协筹划的凿花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随着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桂军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调到县里工作。2009年(55岁),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传习所,杨桂军和所里的同志一起肩负着为踏虎凿花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名学徒从传习所里陆续出师。2011年(57岁),杨桂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2]其作品如《苗寨六月六》、《湘西碾米》、《打油图》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剪纸艺术大奖。同年,杨桂军还受邀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远赴北京展示了其精湛的凿花技艺。作为踏虎凿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始终心系凿花手艺传承的责任,除了在泸溪踏虎凿花传习所里传授凿花,他还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小担任纸艺老师,为踏虎凿花的发展和传承尽着自己的最大力量。
2 杨桂军民俗凿花作品的分类
杨桂军是一位多产的“花客”,走进他平时工作的踏虎凿花传习所,一张张刻画精美的凿花作品马上映入眼帘,那些展示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杨桂军所创作的。他的作品主要是以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题材,这些民俗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
2.1 以湘西苗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图1 冲糍图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的。《冲糍图》(见图1)是杨桂军以苗家人“打糍粑”为题材的一幅凿花。在湘西民俗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打糍粑”的传统,每逢春节将至,苗家人就会将蒸煮好的糯米放入准备好的石槽,然后叫两个后生拿着中间细两头粗、约一人高的木杵来冲击石槽里的糯米,直到糯米被击打成粘稠状,就可以用来做糍粑了。“打糍粑”是一件体力活,每到这时,邻里乡亲都会相互帮忙,尽管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热闹气氛,“打糍粑”蕴含着苗家人对丰收的喜庆和对未来的期望。《冲糍图》采用了圆形的团花构图,画面中心为三个裹着头巾、身着苗服的青年正在“打糍粑”,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喜庆的微笑;四个“福”字被对称地置于圆形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每个“福”字的两侧都有双鱼装饰;背景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