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体山水利风景区
天梯山水利风景区天梯山水利风景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距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南临白雪皑皑的祁连雪山,北为高低起伏的峰峦,南依峻峭的山崖。2002年被省旅游局确定为旅游定点单位,2003年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天梯山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的,被史学界誉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就开凿于天梯山山体的岩壁间,现存大小石窟17处,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石窟所在山体、轮廓犹如一只出水的大龟。窟群中最大的洞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一尊。大佛依山而座,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白雪皑皑的祁连雪山,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宏伟的水利工程,碧波荡漾的湖水衬托了天梯山石窿,这对吸引国内外游客,弘扬佛教艺术,研究石窟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天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佛龛十七个,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
“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蹊。朝天有路风云合,隐雾何人竹不栖。玉塞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千仞曾寻梦,一览青川绿树低。”———清代·张昭美如果你是一位热爱旅游的人,一定要去天梯山石窟,如果你不喜欢旅游,一定要了解天梯山石窟,因为: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大佛塑像的高度堪称中国石窟佛像之首;这里还是中国的人参果之乡,《西游记》中生长人参果的万寿山实为武威天梯山,这里的人参果成为当地1万多户4.7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正月初一,当地四千群众聚集在这里,以烧香拜佛、燃放鞭炮的形式祝福新年。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的中路乡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巅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间泉水叮咚,草木丛生,风光绮丽。“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
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我们来到这里时,黄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层,在阳光下洁白晶莹,明镜一般。夏天从水库乘船瞻仰,天梯山的伟岸雄姿倒影在清澈碧波之中。沿着栈道登临天梯山远眺,黛青色的祁连山脉映入眼帘,层峦叠嶂。山顶白皑皑的冰雪如云如练,使青色的山体显得更加冷峻。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给这片原本苍凉的天地增添了灵秀之气。
2001年06月25日,天梯山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补充: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位于城南约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大坡山南崖绝壁间,窟下有寺,也称大佛寺、广善寺。乾隆《武威县志》:“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这在《法苑珠林》等佛教经籍中都有记载。石窟造像别具一格,或石雕或泥塑,其规模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千姿百态,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大佛含笑,高30米,右手指向磨脐山,雍容典雅,庄严肃穆,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是在天然洞穴的基础上创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蒙逊由 张掖迁都于姑臧,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先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地震),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