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用药二甲双胍--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来看看血糖控制目标。HbA1c不但是血糖控制效果的参数,也是治疗过程中调整治疗的指标。 每个指南所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值稍有不同,如IDF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HbA1c6.5%,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HbA1c7.0%,但明确指出如无明显低血糖则尽量降至正常 6%。由此可见,指南的宗旨都是尽量强化降糖至接近正常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参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的指标还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必须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才能使血糖达到中国指南推荐HbA1c6.5% 。 [Ref, 1385] 在正常个体,肝糖的产生为2 mg/kg/min,由于胰岛素发挥正常作用使得血糖得以维持正常的水平。 而对于2型糖尿病个体,由于肝糖的产生增加,加之胰岛素作用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Ref, p. 673] 从这一曲线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肝糖的产生增加而导致空腹血糖的增高。 [Ref, p. 1385] 餐后血糖是由基础血糖和负荷后血糖组成。 糖尿病与正常个体相比,来自于口服葡萄糖的葡萄糖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葡萄糖产生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肝糖的产生增加。如果不抑制肝糖的产生,就会导致餐后血糖的增加。而葡萄糖的消失速度两组并没有显著差别,因此对于这一部分血糖的处理也增加了餐时胰岛素的需要量。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密切相关的。上图中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也“水涨船高”。而接受治疗,空腹血糖获得控制的患者,其餐后血糖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增幅也相应下降。 * 格华止的降糖机制全面,既能降低空腹血糖,也能降低餐后血糖。 来看看格华止的降糖效果。不同类药物的降糖的效力不同,尽管缺少不同药物治疗的高质量的头对头比较的研究,ADA/EASD专家组认为关于每一种治疗的特点都是有足够的证据,并可作为指南的参考。 从上表可以发现,二甲双胍预期可降低HbA1c 1-2%,与磺脲类相似,高于其他种类的口服降糖药。 一项在6个平行治疗组内进行的、为时14周、采用多通道、双盲法的剂量反应研究。在为期3周,采用单盲法,与安慰剂对照的淘汰试验后,451位空腹血糖180mg/dL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11周安慰剂或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是最主要的疗效终点。结果显示,1000-2500mg/天的二甲双胍治疗后,空腹血糖均获得显著的下降,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降糖幅度降低,2500mg/天的降糖幅度虽然较2000mg/天有所减小,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另一项糖摄取后葡萄糖利用动力学研究,纳入的9名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在3周的二甲双胍(850 mg bid)或安慰剂治疗后接受5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析二甲双胍在OGTT期间对糖代谢的影响。曲线表现的是试验开始后5小时内的血糖变化,柱装图显示的是平均血糖值。结果证明,在口服葡萄糖后,二甲双胍较安慰剂显著降低血糖水平。说明格华止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显著。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肥胖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最近的研究还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体重的控制。 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已经被美国的一项名为The Nurses‘ Health Study的研究(护士健康研究)所证实。这项研究是纳入了美国43,581例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过长达8年的随访,证实了腰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腰围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呈线性关系,在第90百分位数样本平均腰围为92cm,第10百分位数样本平均腰围为67cm,两组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比值高达5.1。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难判断,患者腰围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再来看看肥胖与糖尿病相关死亡事件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事件是患者主要死因之一,而多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又往往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联系。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纵向调查研究总共纳入了17,643 例样本,从样本中年期(31-46岁)开始随访直至患者出现死亡或因糖尿病住院,平均随访32年。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研究表明,那些在中年期肥胖,及BMI超过30kg/m2的患者,他们的糖尿病相关死亡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3到8倍。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超重及肥胖人群其各级风险的危害比均高于绿色标识的正常体重人群,尤其在低风险人群更明显。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相比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年肥胖人群的糖尿病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住院发生的风险更高。 而在2008年公布的几项大型强化降糖治疗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ACCORD和ADVANCE研究均采用了强化降糖和标准降糖治疗的比较,但结果显示,ACCORD研究中强化降糖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增加,最终由于该原因,研究被迫提前终止,而ADVANCE研究的入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