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减和粒缺-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南方医院血液科 定义1 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因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故白细胞减少通常是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且大多数也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的降低,因此白细胞减少通常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定义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 /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以下儿童低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0.5×109/L),也称粒细胞缺乏症。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干细胞池:正常情况下,约有95%处于静止期。 分裂池:是指处于原始、中幼阶段的细胞,具有增殖活性。 贮存池(晚幼-成熟):此期细胞已经失去增殖活性,不再合成DNA,只是贮存和进一步成熟。 周围血液期(边缘池、循环池):指外周血中各类有功能的成熟细胞。 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中性粒细胞破坏过多 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粒细胞生成减少 放射性粒细胞减少症 放射线对粒细胞影响程度与量有明显关系。 关于放射线对粒细胞作用机理:一为杀死敏感的造血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二是引起细胞染色体的严重受伤,不仅使粒细胞数量减少,而且使粒细胞的胞浆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胞核碎裂、溶解及棘突形成。 粒细胞生成减少 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 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镇静药、抗甲状腺药、抗癫痫药、磺胺类药、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疟药、抗组胺药、降血糖药、心血管病药、利尿药、吩噻嗪类药等。 粒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 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严重缺铁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生成减少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以婴幼儿为主,呈周期性粒细胞减少,每15~30天发作一次,一般3~4天可恢复,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清楚。 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小病毒B19,川崎病,HIV感染等。严重的细菌感染。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 1、病毒感染:如登革热、麻疹等。 2、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及粟粒型肺结核等均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症。 3、原虫感染:以疟疾为多见,特别是反复发作及伴有脾肿大者。黑热病常有粒细胞减少及坏疽性口腔炎。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脾源性粒细胞减少症 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外周血有粒细胞减少及白细胞总数的减少。骨髓增生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细胞系呈成熟障碍现象,红细胞、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脾切除后数小时即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有时可高达20倍。此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增大的脾脏脾窦扩张,使白细胞过多的滞留和被破坏。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获得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引起,均可有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所破坏。 药物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由于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同,母体内产生白细胞凝集素,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白细胞大量破坏,在出生后6~12周内,白细胞明显减少,常合并感染,经过几个月后可逐渐恢复。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可能与无效造血有关。分两型:①婴儿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家族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较晚,可有发作性粒细胞减少,在发作期可发生并发感染。 粒细胞分布紊乱 假性粒细胞减少 中心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循环池内粒细胞相对性减少,但总数并不减少---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等。 粒细胞滞留 肺血管、脾脏等。 如何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0.3ml后,粒细胞可增加原来水平的一倍或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其作用可持续20~30分钟)则提示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血压高者不宜用。 粒细胞释放障碍 惰性白细胞综合征 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症 多发生于成年女性,一般临床很少见。多偶然发现,有的患者呈神经衰弱表现。 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常随其减少程度和发病原因而异。除原发病和感染的表现外,中性粒细胞减少本身的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可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分度:轻度(≥1×109/L) 中度(0.5~1.0×109/L) 重度(<0.5×109/L) 临床表现 感染: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抗感染的重要因素,故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大的危险和最常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