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
金戈铁马,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边塞诗其来久矣,至盛唐可谓其巅峰,而屹立于巅峰之上者必是高适。
边塞诗,顾名思义,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有边塞,便有边塞诗。两周立国前后,即有戎狄寇扰四裔,周之君臣奋力攘夷于边关,《诗经》中也有展示,如《采薇》有“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之语。到了战国时代,《国殇》中又有“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类的诗句为此类诗歌加入了英雄主义的元素。其后各代,边塞诗逐渐发展繁荣,至唐代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但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大背景,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正文共28句,196字。四句一转韵,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七段。虽为乐府古体,但对仗工稳,音律和谐,节奏多变,音韵铿锵,极富表现力。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将领和众多战士的形象,歌颂了前线战士勇敢杀敌报效朝廷的英雄精神,批判了骄横自大不恤士卒的将领,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惨败的内外原因。揭露批判很有深度和力度。无怪乎后人称《燕歌行》为高适第一大作,也可以说它是盛唐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既是一首叙事诗,就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相应的叙述者以及以叙述者为中心的叙述方式。《燕歌行》采用的是一波三折的线性情节,以全知全能视角全景式地再现战事全过程,在前六段保持了客观叙述者的姿态,只有第七段例外。而各段叙述者传达的声音却不尽相同,极尽变化之能事,产生出微妙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在全诗的开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传达出却是“汉将”的声音,而这声音好似京剧武戏主将登场后的台词。他身着戎装,背插令旗,呕哑高喊,边提甲,跨马,正冠,一番起霸后,扫视全场,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英气,面庞上洋溢着得意之色,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诵出上述四句韵白:好不豪迈!好不威武!他的第一句告知观众,东北战事紧张,正是朝廷用人之际;第二句表明汉将当仁不让的决心,辞家杀敌报国是本分,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是自己的的榜样;第三句自诩天生就该横行战场,现在是生逢其时;第四句说明自己不是浪得虚名,因为连皇帝都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看来,这位汉将确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会打出一场漂亮的战争的。但是,仔细品味会发现,叙述者如此设计恐有弦外之音:诗人连用两个“汉”,固然是以汉朝代指唐朝——两者都是大一统的王朝,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但是,两朝也屡屡失利于边战,其统帅往往高调“横行”灭敌,实则好大喜功,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如果高适有这方面的隐喻的话,那么,这场战事的前景就让人担忧了——为将者如此知己不知彼却傲慢轻敌,那可是庙算失误的。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此处传达的是叙述者的声音。他似从天上俯视,将敌我双方战场形势一览无余。“汉将”率领的唐军进军场面宏大壮观: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主将的心态也传染给军队,他们摆出一副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慢条斯理地开拔。岂知此时前线求救,校尉飞畸送来十万火急的羽檄,蛮夷酋首亲帅大军将战火烧到了狼山。而那座狼居胥山是光荣之山、辉煌之山,霍去病曾在此替汉武帝封禅,那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啊!无论如何,前线士卒都要为荣誉而战,可以预见战事将是极为惨烈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叙述者的声音告诉我们,边庭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尤其不利于唐军,唐军擅长步战、车战的优势无从发挥,而敌军的轻骑兵却如排山倒海、暴风骤雨席卷而来——呼应了次句“破残贼”的“残”字,敌军残酷残忍,战斗力极强!虽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