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鲁文化概论辅导资料2
齐鲁文化概论辅导资料2
一、齐文化的基本特点
概而言之,可用八字总括:“一实”、“一兼”、“二开”、“三多”。
1、 “一实”即务实性
齐人治国,从太公、管晏以至田氏,皆能因时因地制宜,崇尚实利、实绩、实效,不务虚名。
2 、“一兼”指兼容并包
齐人除了在治国方面王霸杂用、义利并重、农工商并举外,在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方面,采取来者不拒、广泛吸取的方针,从而使稷下成为当时诸子百家向往的圣地。
3、“二开”,是指开明、开放
开明:经济方面,“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多业并举,惟财是蓄。人才选拔方面,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开放: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学术民主。如齐桓公礼贤下士,齐威王、齐宣王虚心纳谏。特别是稷下学宫的设立,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提供了舞台。就学术民主、言论自由、思想活跃而言,当时的齐国,堪称典范。
4、“三多”,指文化的多变、多样和多元
?????多变即指齐文化的变革性。齐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管仲变革,二是田齐威王、齐宣王的变革。为了保持齐国的活力与国力,齐国统治者采取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政策。委运乘化,与时俱进。多样,指齐文化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物质生产方面,是农工商多业并举;精神生活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元,则是指齐文化的来源多元、结构模式多元。夏、商、周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都是构成齐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在意识形态领域,虽以管晏学说为主干,但兵家、道家、墨家、黄老、儒家、杂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在齐国也得到自由传播和发展。
二、齐文化圈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学术下移,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齐文化圈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确立而形成。齐建国后,姜太公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国策,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太公死后,齐国却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进入春秋后,齐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灭掉了纪(今山东寿光一带)、郕(今山东汶上北)等小国,版图进一步扩大。至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成为春秋首霸。由于齐国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齐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齐文化圈。
春秋初期众多诸侯国中,齐、楚、秦、晋四国势力最为强大。晋国在献公死后,内乱不止,势力日衰。秦地处西陲,基本不参与中原各国事务。楚以夷狄自处,但求自保。只有齐国经常组织中原各国会盟,从而逐渐在中原诸国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并对中原诸侯各国的事务进行干预。
?????如: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春,齐桓公邀集鲁、宋、曹等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送给齐桓公许多礼物。同年秋,齐桓公再次在葵丘会盟诸侯,周天子又派宰孔参加。其盟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葵丘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出现,齐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诸侯的号召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齐文化的影响逐步向外渗透,齐文化圈慢慢形成。至春秋末期,晏婴相齐,晏婴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又丰富了齐文化内容,使齐文化圈进一步扩大。?
三、鲁文化圈
春秋时期,鲁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虽不及齐国,但文化的繁荣却超出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
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周礼尽在鲁”以及儒、墨显学的出现。
所谓“周礼尽在鲁”,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文化中心。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周礼”,或简称“礼”。?
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地位特殊。周初分封时,鲁国不仅有封地,还获得大量的礼器和典籍。鲁国立国后,又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的国策,使周文化在鲁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因为鲁国是周礼保存较好的国家,以致春秋末期许多诸侯国到鲁国观周礼。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来鲁国聘问,见《易》、《象》和《鲁春秋》,感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吴公子季札也曾来鲁观看“周乐”,并连连称赞,叹为观止。
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和传承,使周礼贯穿于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学派产生在鲁国,正是周礼孕育的结果。
春秋末期,宗法制度走向崩溃,宗室公族日益腐朽。出身较低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为了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士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开启私人讲学之风。在鲁国,则出现了以孔子为宗的儒家学派和以墨子为宗的墨家学派。随着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活动范围的扩大,鲁文化圈也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四、齐鲁文化圈
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鲁文化带到齐地。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鲁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