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八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 下
15分背诵以下问题
1.浪漫主义:背景?特点?
2.现实主义:背景?特点?
3.现代主义:背景?特点?
4.印象派:背景?特点?
5.电视功能
6.双百方针:提出背景?文革时期曲折?
7.高等教育:破坏因素?危害?
;专题八 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网络构建;专题网络构建;1.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有哪些?
(1)描写对象:前者为感情,后者是社会现实。
(2)表现手法:前者多用夸张,后者则揭露批判现实。
(3)产生背景:前者是“理性王国”让人们产生了失望,后者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
(4)反映的内容:前者批判丑、恶、黑暗,歌颂善、美、光明;后者塑造正面英雄,激励追求幸福。;2.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影响
(1)根源
①社会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②政治根源: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特别是核恐怖,使人们感到危机重重,甚至发生变态。
(2)表现
①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弋多》
②现代派美术——《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③音乐领域:流行音乐、爵士乐等众多音乐流乐兴起
(3)特点:
①具有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点。
②反映苦闷、迷惘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解析与探究)
③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3.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是怎样的?;4、年轻的艺术; 误认为只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才能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同时期的高考准考证
1.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
2.“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到1976年10月,高考制度已被废除整整10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3.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教育部决定从1977年起,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点评 反映出新中国教育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同时也昭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 例 [2012?广东卷]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A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兴起,这一流派不再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与材料所述相符。故选A项。 ; 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
毕加索绘画 南宋《墨兰图》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进程加快 B.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C.洲际间联系加强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解析] 根据时间“1789—1848年”可知,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1.《巴黎圣母院》和《安娜·卡列尼娜》
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是( )
A.揭露社会问题
B.热衷于塑造正面和赞美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3.(2007山东日照11月)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文学 B.启蒙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