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体圆融,和合无碍
一体圆融,和合无碍
作者:张瑞涛
人文杂志 2011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015-12
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道德修养进路:一是程朱的“外烁内求”型,一是陆王的“内烁外显”型。程朱言“格物穷理”,希图将外烁的客观知识即“物理”主动地转化、映射成内在的道德知识,由“物理”而自觉地张扬道德修养和心性义理。其理论之起始,便有涵养与省察、隐微与显发、知与行等哲学理念上的“二分”预设,在“物理”与“性理”、“客观存有”与“主体境界”之间,已然隐含着走向“割裂”的可能,或对具体“物理”知识的无休止的追求与空灵冥觉,不能有效实现“存有”与“境界”间的自由转换;或固守理则,不知变通,“以理杀人”。明中期王阳明展开以“良知”为核心的道德革新,正是要对治程朱理学在工夫修养进路上的“重外遗内”、“重理轻变”的流弊。“良知”教看到了人内在至善性存在的普遍性和向善的能动性,挺立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从“理”的苑囿中解放出来。但“二分”预设同样存在于阳明心学中,其后学弟子以王龙溪为代表的“道德虚无主义”和以王心斋为代表的“道德自然主义”的分途便是明证。过度强调“主体性”,缺少道德自主与道德践行间的内在贯通与圆融,必然流于叛圣违教与放纵恣肆。因此,要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实现圆融统合,必须打破“二分”预设,要有哲学思维方法的创新。明末大儒刘蕺山(1578-1645,后世学者尊其为蕺山夫子)的工夫哲学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
刘宗周的工夫哲学最集中展现于他晚年前后花费十一年“三易其稿” 而成的《人谱》一书之中。《人谱》分正篇和续篇,正篇是《人极图》和《人极图说》,续篇则是《证人要旨》、《纪过格》、《讼过法(即静坐说)》和《改过说》(三篇)。《人谱》一书不仅仅是为改过而作, 亦是蕺山“心体论”哲学思想的开显,更是“即~即~”工夫哲学思维的集中展现。所谓“即~即~”,前者“即~”是后者“即~”的基础,后者要通过前者来体现,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而存在;后者“即~”是前者“即~”的落实与开显,前者一定由后者体现。前者“即~”与后者“即~”不是“二分独立”的,而是“一体圆融”的。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 之论正是对此种哲学思辨方法的最精确说明。在蕺山工夫哲学中,动与静、中与和、知与行、本体与工夫诸哲学概念遵从“即~即~”哲学思辨,打破了先儒工夫进路中的“二分”预设,实现了宋明理学工夫哲学的创新。
一、即存养即省察,动静一几
《人谱》详细分疏了人之“过”的种类和改过之具体步骤, 虽然改过工夫呈现阶段性、层面性,但就“工夫”本身言,无分动与静、存养与省察。在蕺山的工夫哲学思维中,存养与省察“一以贯之”,动静本是一“几”。
其一,存养与省察不可二分,即存养即省察。
蕺山《讼过法(即静坐说)》云:“今儒者谈学,每言存养省察,又曰静而存养,动而省察,却教何处分动静?无思无为,静乎?应事接物,动乎?虽无思无为,而此心常止者自然常运;虽应事接物,而此心常运者自然尝止。其常运者即省察之实地,而其常止者即存养之真机,总是一时小心着地工夫。故存养省察二者,不可截然分为两事,而并不可以动静分也。”(《人谱》,册二,第16-17页) 蕺山并不以存养为静时工夫,亦不以省察为动时工夫,而是合存养与省察为一体,“心”常止而常运、常运而常止;“心”常运即省察之实地,常止即存养之真机,省察之中有存养,存养之下有省察。
何谓存养?何谓省察?关于存养,蕺山1636年《学言》有云:“问涵养。曰:勿忘,勿助。学人大概是助病,几时得个忘也。涵养全得一缓字。”(册二,第379页)“勿忘勿助”始见《孟子·公孙丑上》。是时,孟子回答公孙丑之“浩然之气”疑问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蕺山在《养气说》中对此诠释:“浩然之气,即天地生生之气,人得之为元气而效灵于心,则清虚不滓,卷舒动静,惟时之适,不见其所为浩然者。及夫道义之用彰,而充塞之体见,浩然与天地同流矣。”(册二,第314-315页)在蕺山看来,“浩然之气”正是天地生生之气,是“心”体作为意义主宰者的本质所在。“存养”之工无非就是谨遵此“生生之义”,达致“本心” 之自自然然。显然,存养是就“心”体而言的,是静中得力工夫。“心”体之上着不得人为之力,“才着力时,便有眼中金玉层之病在”(《学言》,册二,第403页)惟有“勿忘勿助”方显“本心”之真、之诚。故而,存养即是善言吾人“本心”之“浩然之气”,存养所达致的自然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