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稷下学宫 二、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 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稷下学宫 (一)产生条件 (二)兴衰轨迹 (三)办学性质 (四)办学特点 (一)产生条件 1、优越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 (“四塞之国”。“四民分业”。农业“粟如丘山”,渔盐“通输海内”,工商业“冠带衣履天下” 。) 2、养士得国的历史经验 (田恒:“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 (三)办学性质 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四)办学特点 1、学术自由。 2、待遇优厚。 返回 二、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 百家争鸣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地点:稷下学宫 学派:儒、墨、法、道等 内容:人性论、治国策略等 意义:影响社会变革 繁荣文化 丰富教育思想,促进私学发展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图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1 1、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 (1)人性论:“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作用观:使天下人“知义”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2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 (2)培养标准: “厚乎德行”:道德教育 “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 “博乎道术”:文史教育和科技教育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从性善论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 人性是指人的道德属性,人生来就有善的道德萌芽,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 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 (2)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修养论。 (4)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 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从性恶论出发论述教育得作用 “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善假于物)。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一民心” (2)论教育目标和内容 “大儒” “隆礼仪而杀诗书” (3)论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注错积靡” 强学力行 “虚一而静” (4)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天地君亲师 (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 (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 1、绝对的“性恶论”。 2、禁“二心私学”。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提倡“耕战”。 绝对的“性恶论” 韩非认为人性有这样两方面的特点: 人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 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 所以,只要用法律高压,而不用温情脉脉的道德说教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1、教育主张-“不言之教”。 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学生的禀赋,而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2、教学方法-“用反”。 (1)“双观”。 (2)“正言若反” (3)“因其固然”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返回 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 (1)格物、致知 (2)诚意、正心、修身。 (3)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1、人生哲学:中庸。 2、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 3、知识获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