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生物化学》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与案例
负责人:刘丽华
二○一二年月
分子病的概念与蛋白质的结构
假奶粉事件、毒奶粉事件的原因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知识拓展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IUPAC命名为“1,3,5-三嗪-2,4,6-三氨基”,常被用作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对身体有害。食品工业中常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氮,从而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6个非蛋白氮,当三聚氰胺被掺入食品时,待测样品可被测得较高的氮含量,从而推算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2008年在我国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就是利用上述原理,用非蛋白氮冒充蛋白氮,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的被测含量,造成大量婴幼儿发生肾结石。
讨论:蛋白质变性的应用
案例:
案例2-1
患者,女性,16岁。因发热、间歇性上下肢关节疼痛3月余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5℃,贫血貌,轻度黄疸,肝、脾略肿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血细胞比容9.5%,红细胞总数3×1014/L,白细胞总数6×109/L,白细胞分类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0.12;血清铁21μmol/L,次亚硫酸氢钠试验阳性;Hb电泳产生一条带,所带正电荷较正常HbA多,与HbS同一部位。红细胞形态:镰型。
患者呈现明显的贫血症状(红细胞缺乏)、严重感染以及重要器官损伤。
诊断:镰状红细胞贫血。
问题讨论
1.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细胞学特征是什么?
2HbS与Hb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区别?
3HbS结构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
案例2-2
患者,男性,42岁。因进行性痴呆、间歇性肌阵挛发作半年入院。体格检查:反应迟钝,言语较少,理解力差,计算力下降;腱反射亢进,肌力3级,水平眼震,闭目难立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脑脊液(CSF)蛋白0.6g/L;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头颅磁共振(MRI)提示:脑萎缩。
入院后经氯硝安定,巴氯芬(baclofen)治疗,肌阵挛有所减轻,但痴呆症状无明显好转,且语言障碍加剧,一月后患者出现昏迷,半年后死亡。经家属同意对死者进行尸检,行脑组织切片后,发现空泡、淀粉样斑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丢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PrPsc阳性,确诊为克雅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 CJD)。
问题讨论
1克雅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朊蛋白变构以后有什么特征?
3朊蛋白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
问题与知识链接:
基因
中心法则
信号转导
分子杂交与探针技术的原理应用
亲子鉴定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
案例:
案例2-1
患儿,女性,1岁8个月,出生后20天右下睑出现片状红斑,4个月时颜面出现多数浮肿性红斑,起水疱,破溃,结痂。眼流泪,分泌物增多。5个月时面部、肩部、前臂伸侧出现多数黑褐色斑点。患儿经常被其父母抱到户外晒太阳,以防得佝偻病。而面部及前臂皮肤暴露部分斑块扩大,近10天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家族史:患儿家族其他人无相同疾病。
体检:患儿体温、呼吸、一般情况尚可,发育与同龄儿童相仿,未发现明显的耳、眼及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干燥。面、肩、前臂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可见深浅不一的黑褐色斑片及色素脱失斑,伴毛细血管扩张,无萎缩性瘢痕。下唇可见少数米粒大小黑斑。
临床初步诊断:着色性干皮病(XP)?
问题讨论
1.如何确诊着色性干皮病,实验室还需做哪些检查?
2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X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尽管家族中其他人无相同疾病,首先追问家族史,得知患儿父母在上五代前有血缘关系。通过采集患儿及其父母亲和一些亲属血样共10份,检测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XPA、XPB、XPC、XPF、XPG等基因是否突变。实验室通过DNA测序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证实其父母皆为杂合子。患儿XPA基因发生了C631→T631的点突变。患儿被确诊为着色性干皮病。
患儿经常于户外晒太阳,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因紫外线照射而易诱发细胞内DNA链的嘧啶二聚体形成。但患儿因XPA基因突变导致其机体DNA切除修复系统缺陷,因而不能切除嘧啶二聚体造成的DNA损伤,故其皮肤和眼对于日光敏感,易发生色素沉着或脱失、萎缩、甚至癌变。
XP发生的分子机制源于碱基错配所致。患儿XPA基因第5外显子上发生C631→T631的碱基转换,使第21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XPA基因编码XPA蛋白提前终止,在C端缺失了63个氨基酸,从而丧失了XPA蛋白的功能。XPA蛋白的功能参与DNA的切除修复,XPA基因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