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资料汇编:吾心安处是故乡.docVIP

高一语文教学资料汇编:吾心安处是故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心安处是故乡 从前我觉得,“一期一会”是个好词,叫人从心底里生出欢喜。相会却又不必常常相逢,随遇而安,随处可见,却又不刻意地制造惊喜。好像被常常咏叹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归去,是个令人心安的词,不如归去,则是种洒脱。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多次提到归宿,文人的精神归宿,旅途的暂时归宿,思绪的沉淀和身体的小憩,无一不是心安。他写苏轼,几度贬谪,却还能在途中笑唱“莫听穿林打叶声”,踏破芒鞋,苏轼的归宿早已经被安在了他的心里,仿佛他挥袖一笑,便可安然入睡。因为心安,心中有归宿,心安处便是归宿。 苏轼《定风波》   ? 我曾多次拜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惊异于一个老人如何能以轻松而有些自嘲的口吻回忆那段黑暗不堪的岁月。牛棚中的折辱,从未令他倒下,他甚至笑谈自己竟也“有幸”被戴上“高帽”,那种淡然的气魄,若不是在他心中早已有了归宿,如何能令人佩服!我那时读着,窗外正下着大雨,风声里行人在夜色中匆忙赶回家。昏黄的路灯照着路面,积水已深。也许多少年前也有这样一个夜晚,季老还在提笔自嘲,忽听夜来风雨声,心里便愈加温暖。 从前的他们,波澜不惊,仿佛脚下一马平川,推开窗,又是红梅深雪一枝开。 而今天的我们,坐在飞驰的高铁上,每天奔波来去,窗外刷刷掠过的风景早已无心去欣赏。童年时代坐着笨重的绿皮火车,巨大的嘈声却浑然不觉,只看到窗外老农站在金黄的田里,悠悠地抽着老香烟。我们有春运,有旅游季,人们总像无头苍蝇一样被生活的鞭子抽打着,横冲直撞,不知去往何方。 我们少了一份心安,少了一处心灵的归宿。旅途中我们迷茫,睁开眼到了目的地只顾拼命照相。我们像提线木偶,重复动作;我们像老旧音响,嘈杂扰人。 旧时白居易小憩住所,炉火点点,于是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成了群发短信的常用语句,我们在快餐式的生活总丢掉的不止是梦想,家园,还有诗和远方。 我很喜欢一句话,出自何处已不记得,“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灵魂的温度。”其实灵魂的温度是看不见的,开始那一层灵魂的温度,仿佛正是我想要追寻的归宿。吾心安处,便是故乡。我们时常苦苦地怀恋着故乡,但正如曹文轩所写,只有坚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也只有真正感受过奋斗过想过梦过的人,才会有归宿。 其实余秋雨的书,应叫“文化不苦旅”,他的旅途艰险,但心中还有远方,有信仰。比起我们,坐在软座上蒙头大睡,他真的不苦啊。 韦思浩:“拾荒老人”情动杭城   韦思浩老人生前在图书馆看书。   韦思浩:“拾荒老人”情动杭城 这些天,浙江杭州很冷,但有一个话题很“热”:在杭州图书馆门前为一位生前常来图书馆看书的“拾荒老人”立一座雕像。12月25日起,纪念雕像的部分成本5万元将通过众筹方式在网络上开通筹款通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主动提出设计制作。   这位“拾荒老人”为何让人们如此敬重?韦思浩——这位平凡的老人、普通的教师,宁可自己粗茶淡饭,酷暑寒冬拾荒,也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   “最温暖图书馆”里的拾荒老人   同是冬天,去年杭州图书馆也出了一则新闻——因给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不需要任何证件,对每个市民免费开放。   瘦削的身板上套着一件旧得掉色的暗橙色夹克,胸前挂着一个土灰色的包——时常在图书馆伏案读书的“拾荒老人”韦思浩,是彼时媒体镜头下的主角之一。他那张看书前一定要认真搓洗双手的照片,曾让不少读者为之动容。但人生无常,今年冬天,这位“拾荒老人”过马路时被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因抢救无效离世。   三楼专题文献中心的最后一排,是韦思浩生前常坐的地方。据工作人员回忆,10多年来,老人每周都会有几个下午泡在图书馆。最让工作人员戚晓黎记忆在心的,是老人那双干净的手。“千万不能弄花书啊!”每次看书前,韦思浩都会将手洗净。    拾荒背后的助学秘密   实际上,韦思浩有房,有退休金,还有3个关心他生活的女儿,但多年来却一直拾荒过生活。这是为什么?   “父亲每月有5000元的退休金,单位给他分了房子,他却喜欢在街上捡垃圾卖。”女儿对父亲曾有很多不满,“我们都生活在外地,想让他和我们住他不肯,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不肯,说太浪费,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   埋怨、不解、心疼,复杂的情绪一直夹杂在父女之间。整理遗物时,女儿们第一次发现了一沓沓小心收藏好的助学证明和书信,多年来的所有误解才解开。《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几十张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捐助证明,静静地展示着老人这些年的生活。遗物中,还有一张签了名的遗体捐赠志愿表。   而受助者,或许至今都不知道捐助人真实的姓名,因为所有助学证明上的落款都是“魏丁兆”这个化名。至此,女儿们终于明白,父亲不是冥顽不灵的“老固执”;社会也终于知道,老人并非生活窘迫的拾荒者。   西子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