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_陈留根
江苏农业学报( Jiangsu J. of Agr. Sci. ) ,20 15 ,31( 4) : 786 ~ 791
786 h t t p: / / w w w. j s n y x b . c o m
陈留根 ,刘红江 ,沈 明星 ,等.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 的影响 [J ]. 江苏农业学报,2015 ,31( 4) : 786-791.
doi: 10 . 3969 /j . issn. 1000-4440 . 2015 . 04 . 012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 形成 的影响
1 1 2 1
陈留根 , 刘红江 , 沈明星 , 郑建初
(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 2 .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 苏州 215155)
摘要: 大 田试验 ,设置人工撒播 、条播 、穴播等 3 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 19 产量形成 的影响。结
果表 明: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 ,条播其次 ,穴播最小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
最大 ,穴播最小 ,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 于条播和穴播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 面积指数 ,在小麦生育前
期 ,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 ,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 ,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
面积产量分别 比撒播和穴播增加 3. 0% 和 9 . 1% 。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 ,主要是 因为条播显著增加 了小麦的穗粒
数 ,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 的作用相对较小 。在小麦生育前期 ,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 ,到生育中后期条
播小麦较大 。经济系数 ,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 ,处理 间差异不 明显。总体而言 ,生育前期撒播小麦
茎蘖发生快 ,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 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 ,叶面积指数较
高,干物质累积量大 ,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
关键词: 不同播种方式; 小麦; 干物质累积量; 产量形成
中图分类号: S512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440( 2015) 04-0786-06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ing modes on grain yield formation of wheat
CHEN Liu-gen1 , LIU Hong-jiang1 , SHEN Ming-xing2 , ZHENG Jian-chu1
(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gj ing 2100 14 ,China; 2. Suzhou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uzhou 215155 ,China)
Abstrac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Yangmai 19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roadcast seeding ,row see-
ding and bunch seeding on grain yield in whe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ximum stem and tiller number per unit area was
observed i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