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前半部分—培训课件.ppt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前半部分—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1.性身份障碍 2.性偏好障碍 恋物癖 异装癖 露阴癖 窥阴癖 摩擦癖 3.性指向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癔症(歇斯底里) 1. 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2. 起病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3. 常见于青年期和更年期,女性多见 由心理刺激或暗示引起的发作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短暂性精神障碍。以症状复杂多样,发病急骤为特点的一组神经症,有反复发作倾向。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 临 床 表 现 1. 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障碍) (1)意识障碍 (2)情感爆发 (3)遗忘 癔症(歇斯底里) (4)神游 (5)癔症性痴呆 (假性痴呆) (6)身份识别障碍 如多重人格 (7)癔症型精神病 癔症(歇斯底里) 1. 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障碍)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型障碍) (1)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肢体瘫痪、行走不能 (2)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缺失、 感觉异常、失明、失音、失聪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集体发作,多发生在女性。 癔症(歇斯底里) 谢谢! 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 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 病因 1.生活事件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 智力水平、生活态度 信念等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切联 系,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不脱离现实, 容易被人理解。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分 类 (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数小时之内发病 通常1个月内缓解。缓解完全,预后良好。 临床特点: 1.强烈的应激事件 2.意识障碍 3.精神运动性兴奋 4.精神运动性抑制 (1)急性应激障碍 1.强烈的精神应激事件 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发病直接原因 2.意识障碍 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1)急性应激障碍 3.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患者激越、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话多,内容常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1)急性应激障碍 4.精神运动性抑制 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患者情 感迟钝,麻木,行为退缩,少言少语,甚至木僵 : 表现为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 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 态,称为心因性木僵。 (1)急性应激障碍 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打击后, 数日至半年内出现精神障碍。 1年内恢复。 发病相关 创伤性事件 易感素质 创伤后因素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反应PTSD) 临床表现 持续性创伤事件重新体验 持续性警觉增高 持续性回避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反应PTSD) 持续性重新体验创伤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反应PTSD) 持续性警觉增高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易激惹 集中注意困难 过分地担惊受怕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反应PTSD) 持续性回避 避免回想; 回避相似情景、人和物 交往减少、待人冷淡 兴趣减少变窄 对创伤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反应PTSD) 非灾区群体 灾情 遇难者 灾区 非灾区群体 伤残 幸存者 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使他们能正视痛苦; 表达对死者的感情;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痛苦工作 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理现象。 痛苦工作包括:正常的悲痛反应,如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亲人存在的生活。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 (3)适应障碍 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社会功能受损. 个体易感性有关(病前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