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论文》 姓 名: 刘畅北 学 号:指导老师:赵公同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气传性病害,针对这种病害的各方面研究都以比较成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该病害的病原及流行规律早已研究清楚,现已进入基于病原生物学特性的预测预报方法研究新阶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外,有了基础研究的支撑,基于此的病害防治技术正朝着更加精细、精准、有效的方向进行。但鉴于当期科学水平限制,对于当前赤霉病害的流行预测及防治技术并不成熟,本文在归结当前病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型的赤霉病病害预测技术及防治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中的一些研究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流行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技术、展望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黄淮海地区发生危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有着逐步扩展、危害加重的趋势,该病害发病及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具有发生迅速、易流行、流行危害重的特点,病害严重时不仅导致小麦大幅减产,并且含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 1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及病原研究 1.1 症状特点: 小麦从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受该病危害。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将小麦赤霉病分为4种:一是苗腐。一般由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或种子带菌引起,初见芽变黑,后根冠逐渐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二是茎基腐。发病麦株,基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全株枯死。三是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到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可向茎内扩展。病状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严重时不能抽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四是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黄褐色或呈青枯状,以后在颖壳合缝处 或小穗基部生出桔橙色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病轻时,局限有1个至几个小穗发病,多形成“半截穗”;病重时,全穗或大部小穗发病,造成穗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枯死,形成“枯白穗”,病部位容易折断,病穗籽粒干瘪,皱缩,丧失发芽力[]。 1.2 病原及病害循环 1.2.1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其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此外,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 Sacc和燕麦镰刀菌F. auenaceum Sacc等多种镰刀菌也是其病原菌。孢子镰刀形,多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1.2.2 越冬及病害循环 病原菌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土壤及凋萎的花药进行传播,在第二年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产生子囊孢子通过花药侵入小穗,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之后当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但再侵染次数有限,对病害流行作用不大。 2 病害发生及流行条件 2.1 气象条件: 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具有主导作用,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 小麦抽穗扬花期高温、多雨、高湿是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1]。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2.2 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尧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具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 2.3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 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小麦赤霉病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原因是赤霉病病菌适应性强。目前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一般都容易感染,还没有抗病性突出的小麦品种。这是病害能够在大面积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2.4 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群体高、密度大、田间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