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孟子荀子思想概说辨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题。 我们都期待“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刻。荀子也不例外,两千年前,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告诉了我们幸福快递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人的职责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为自身与大自然造福 。 如何认识并利用自然,通过“学习”,所以荀子有“劝学”一篇,其位置在《荀子》书中首篇。 我常想,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 命而用之。”是那里科学馆的最好的碑铭。“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裁”字 依王念孙改)是那里农林馆最好的碑铭。“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是那里水利局 的碑碣。“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是那里化学馆的匾额。“思物而物之,孰与理 物而勿失之。”应该是那里原子炉的箴言。——林语堂 * * (四)让幸福来敲门 ——“制天命而用之” 人类如何治理万物与自身?怎么做才能“让幸福来敲门”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为自身与万物造福。 殷商时期,“天命”论,万物是由拟人化的神来主宰 老子,万物来自于客观的,没有人格思想的“道”,荀子继承了这一点,发展 了自己的天论思想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二、性伪之分 ——荀子的人性论 性: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伪:人为 人性恶:人性的缺点 克服人性恶,便要“化性起伪”: 自我认识,个人修养,师友督导,社会加以引导,惩治。最后每个人都可变善,“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通“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说虽不同,而其实则一,盖性善故能学,性恶必须学也。——郭沫若 三、隆礼重法 儒家重礼仪与道德;法家重严刑峻法 荀子将儒家与法家结合起来,不偏颇,有助社会美序良俗的形成 隆礼,分出差别,便于社会管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四、重教劝学 稷下学宫祭酒 劝学篇 五、知行一致 认识论,“知”与“行”是核心范畴。 荀子的认识论 对主客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 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 正常人有认知的本性,这是主观认识的基础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感觉和思维:特点与功能 感觉,耳目鼻口形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思维,人何以知道?曰:心 思维把握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受时空的限制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 感性与理性的联系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在先,后有理性认识 解蔽求知 蔽,认识的障碍 利令智昏,情令智昏,嗜令智昏,病令智昏 感官局限性、工具的不足等等导致认识不足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犯错)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为公患也。 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的认识来消除认识的障碍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虚壹而静”可以“解蔽”,通过道德修养以解惑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