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水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含水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含水岩系的分布特征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无不相同,广袤的土地上发育着不同地质时代的各种岩层,他们共同组成了赋存地下水的含水岩系。影响和控制中国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质及与其有内在关系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中国地下水在区域分布上不仅南北有明显的不同,在东西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按含水介质类型分类,可分为4种主要的含水岩系: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系,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岩系,基岩裂隙含水岩系。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控制着我国含水岩系的形成和分布。 构造运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地质、地貌以及含水岩系形成和分布格局。尤其是中生代末—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奠定了我国现今的地形、地貌总体格局特征,而且还控制着松散孔隙含水岩系形成和分布以及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中生代以后,西南受印度板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挤压,东部则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西和向北西推进,三者相互挤压、扭动,造成我国东、西部在构造、地貌以及新生代沉积环境上的巨大差异。纵贯我国中部近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挤压剪切带),则是我国新生代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大体分野界线。 此线以西,以北西—近东西向构造为主,分布着一系列北西向—近东西走向的褶皱山地和断陷盆地;主要褶皱山地有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等山系;大型断陷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 此线以东,则以NE—NNE向构造为主,分布着一系列的NE向的拗陷和山地,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三个拗陷带:第一拗陷带,包括西侧的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内蒙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盆地;第二拗陷带,包括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以及北部湾;第三拗陷带,包括苏北盆地—黄海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巫山—武陵山隆起带则将第一、二拗陷带分开,该隆起带以西的第一拗陷带,形成于中生代,先期沉降,后期整体隆起上升; 隆起带以东的第二、三列拗陷带,以裂谷式断陷盆地为主,形成于新生代,至今,仍呈现总体沉降的趋势。 总的来说,区域构造活动,住久了先进的地貌形态和分布格局,控制着区域含水岩系的形成与发育,构建起格局特色的五大区域水文地质区:①青藏高原中纬度多年冻土、岛状冻土水文地质区;②西北干旱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③东部湿润气候凹陷平原水文地质区;④南方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⑤东部沿海、中山水文地质区。 元古代-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我国海相沉积环境的变迁,控制着碳酸盐岩沉积分布,奠定了南方、北方岩溶含水岩系的分布格局。中生代-新生代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巨大变迁,使断陷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既具有中生代-近新纪区域性的红色这一共同特征,也具有新生代多元化沉积的差异,组成多层次、复杂而有序的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和松散孔隙含水岩系,以盆地为单元,构成独立的含水系统。 一、中国主要含水岩系的分布 1、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系的分布 北方地区碳酸盐岩自元古代开始断续沉积,元古代碳酸盐岩以白云岩沉积为特征,主要分布在燕辽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则是碳酸盐岩主要形成时期,以石灰岩沉积为主,分布在燕山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华北地区。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小,多为宽大的褶皱,灰岩产状多呈单斜,岩层较薄,且泥质、硅质夹层较多,以及气候较为干燥,岩溶动力系统(碳酸盐岩―CO2―H2O系统)作用强度较小,溶蚀作用弱,大型溶洞发育较少,岩溶作用较弱,多为裂隙—岩溶含水岩系。但后期经历多次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后,碳酸盐岩主要出露在太行山、吕梁山、燕山以及六盘山等褶皱山系,而大部分则断陷于盆地中,隐伏在华北平原、汾渭等断陷盆地底部,成为隐伏岩溶含水层。 南方地区碳酸盐岩沉积期较长,自震旦纪开始断续沉积,直到中三叠世才告结束,沉积了巨厚的灰岩和白云岩,成为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分布区。 2、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的分布 中国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主要形成于两个地质时期,即中生代的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的古近纪-新近纪,各个时期的沉积范围和沉积特征有所差异,受控于当时的古气候和构造环境。 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古气候环境干燥炎热,断陷盆地和大型拗陷盆地内红色碎屑大量堆积,形成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具有明显的河湖相沉积特征,盆地边缘地带多为颗粒较粗的沉积物构成的洪冲积扇、水下三角洲砂体等,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好,常具开采价值。 古近纪-新近纪早期,气候干旱炎热,中国广大盆地以红色河湖相碎屑沉积为主,常有膏盐层发育,构成分布很广的红色裂隙、孔隙含水岩系,广泛出露于盆地边缘,经水流切割剥蚀,形成中、低山和丘陵;在盆地内部多深埋于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岩系底部,成为深层含水层,单井涌水量较小,地下水化学类型以硫酸盐型水和氯化物型水为主,矿化度较高,多为微咸水-咸水,甚至是盐卤水。 3、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系的分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