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另一条路是与物相接时,不让心与物对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于是心便从对无穷追逐中,得到解放,而增加精神的自由。 庄子所说的“心斋”的地方,只说摆脱知识。在说到“坐忘”的地方,而两者同时摆脱,精神乃能得到彻底的自由。所以说庄子的“堕肢体”、“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带来的欲望。“黜聪明”“去知”,实指的是由普通所谓的知识活动。二者同时摆脱,此即所谓“虚”,也是“静”,所谓“坐忘”,也就是“无己”、“丧我”。 “从老子至虚极,守静笃”起,发展到庄子无己、丧我、心斋、坐忘,是以虚静作把握人生本质的工夫,同时即以此人生的本质。并且宇宙万物,皆共一此本质,所以可称为“大本大宗”。故当一个人把握到自己的本质时,同是即把握了宇宙万物的本质。”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3、庄子以水和镜来作喻,表现人的精神本质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 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 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庚桑楚》)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天道》) “虚静”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体察领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所以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何谓“虚静”,何谓“道”,使我们更加形象化地理解了虚静的本质,对后世文艺理论与文学心理创作影响很大。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主》) 庖丁解牛,究竟与道,在什么地方相合呢?第一,由于他“未尝见全牛”,因而他与牛的对立消解了。即是心与物的对立消解了。第二,由于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因而他的手与心的距离解消了,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消了。于是他解的牛,成为他的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了由由技术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弃实感,身心达到了“至乐”,人性得了解放,从此臻于“逍遥”之境。 梓庆销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达生》) 庄子所谓“斋以静心”,以便达到“外物”,即是培养自己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的“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就是为了“丧己”、“忘我”,即是丢掉身上所有的包袱,不再受感官的束缚和局限,这样才能排除一切的主、客观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智照明月,洞鉴万物,深入领会创对象的外在形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使主客体合二为一,达“以天合天”的“物化”的状态。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 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 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达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