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课件岳麓版必修
第22课 │ 当堂集训 当堂集训 1.下列关于孙中山思想渊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到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 B.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C.受到西方“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D.与中国传统思想无关 D [解析] 孙中山的思想也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等,故选D项。 第22课 │ 当堂集训 2.在近代中国,倡导民族革命、提出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较容易判断出该派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选D项。 第22课 │ 当堂集训 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女权主义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贫富不均”“社会革命”可知是民生主义。故选C项。 第22课 │ 当堂集训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 A.兴中会的纲领 B.同盟会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D [解析] 依据“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可知,这体现的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内容。故选D项。 第22课 │ 当堂集训 5.1924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了一场国民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政治基础是( ) A.民主与科学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新三民主义 D [解析] 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D项。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3课 │ 课标展示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展示 第23课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涵义,能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区分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第23课 │ 重点难点 【重点】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难点】 区分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 重点难点 第23课 │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一目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李大钊的插图,介绍李大钊的相关佚事。利用资料图片和历史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3)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目,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简单介绍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有利的国际条件,让学生知道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建议 第23课 │ 教学建议 (4)在讲解时,教师可利用大量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来完成。 发展阶段 时间 内容 著作 开始酝酿 初步形成 走向成熟 丰富发展 第23课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革命斗争。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课导入 【导入二】 《恰同学少年》 第23课 │ 新课导入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20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这部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生活的24集电视连续剧,被众多青年视为“青春偶像剧”,一夜之间蹿红大江南北。 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