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 谈中国诗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补充注释文中难解词语。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2):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3—7):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四部分(8):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1、在钱先生眼中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第一,成熟早 第二,篇幅短(篇幅) 第三,重暗示(语言) 第四,词气和(风格) 第五,无甚差异(内容) 其中前四点是不同点,第五点是相同点 2、如何理解“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欠缺,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欠缺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 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4、如何理解“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含蓄蕴藉,富于暗示,意蕴很悠远。 5、如何理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他们鼓吹中西本位文化,无视中国与西方诗在思想内容上无甚异的事实,从中可见作者的观点:中国诗只是诗,中西诗歌有很多共同点。 6、品读:“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此句意在讲中西方诗歌在内容感情上有许多相同 点;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深刻地感受本国诗。 7、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两首古诗,来证明他的观点。 另外还有对比、比喻论证。 8、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而迫不及待的批评。 本文中钱钟书运用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严谨周密的论述中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丰富多彩,幽默睿智。本文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