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交换1T摘要.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太网中数据传输权的取得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方式,即众所周知的IEEE802.3标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实际上可分为“载波侦听”和“冲突检测”。 网桥——一种在链路层实现中继,常用于连接两个或更多个局域网的网络互连设备。网桥是一种对帧进行转发的技术,根据MAC分区块,可隔离碰撞。网桥将网络的多个网段在数据链路层连接起来。 局域网交换机 局域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根据数据帧中的MAC地址进行信息交换的,且交换机工作主要由硬件完成。 局域网交换机能提供更多的端口,内部交换网采用了空分交换矩阵或存储转发部件。特点:提高了网络性能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增加了网络的扩展性。 * 接入网 有线接入 铜线接入技术:HDSL、ADSL、VDSL、LAN etc. 光纤接入技术:FTTC、FTTB、FTTH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HFC 无线接入 固定无线接入:LDMS、MMDS、 802.11 、802.16 移动无线接入:GSM、CDMA、UMTS、WIMAX 综合接入:FTTC+HFC、有线+无线 核心网 是通信网的骨干,由现有和未来的宽带、高速骨干传输网和大型交换节点构成。 发展趋势:IP化、综合化、扁平化 所有业务全部由统一的IP核心网承载,差别仅在于接入网。 统一的IP核心网用统一的设备代替原来各网系专用设备,大大降低开发和运营成本。 * 每个国家的长途电话网中都有一个或几个长途交换中心直接与国际电话网的国际出入口局连接,完成国际电话的接续。 由各国(或地区)的国际交换中心(ISC)和若干国际转接中心(ITC)组成国际电话网。国际交换中心又称国际出入口局,它的任务是连通国际电话网和国内电话网。 最初的交换机也叫人工交换机,是由话务员来完成用户之间的连接。 当用户摘机呼叫时,交换机面板上能显示出该用户的呼叫信号。话务员的眼晴经常在扫视交换机面板上有无用户呼叫信号出现,当出现呼叫信号后,该话务员立即将一副绳路的一端插入该用户塞孔并通过话机询问该用户所要的被叫号码。 当话务员得知被叫号码后,即将该绳路的另一端插入被叫塞孔,并向被叫振铃,当被叫闻铃响摘机后,主被叫双方即可通话。在该对用户通话期间,话务员可为其他用户的呼叫服务,并监视正在通话的用户是否已经通话完毕挂机,若发现已挂机就立即拆线(将原来的绳路拔出)。 * 稍后,开始引入间接控制的原理,用户的拨号脉冲由交换机内的公用设备记发器接收和转发,以控制接线器的动作。控制设备称为标志器。(机动制) 1926年 瑞典 纵横制交换机的出现 —— 采用了纵横制接线器,使得交换机整体性能得到了改进。由此电话交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 从技术角度看,ATM在多业务承载方面是最佳的,而且ATM相关协议和标准十分完善,但其协议体系的复杂性造成了ATM系统研制、配置、管理、故障定位的难度;在当时情况下,ATM没有机会将原有设施推倒重来,构建一个纯ATM网。相反,ATM必须支持已经应用到桌面的IP协议才能够生存。传统的IP技术只能提供尽力而为(Best Effort)服务,没有任何有效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同时,IP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路由器瓶颈等问题。如果把ATM与IP技术结合起来,既可以利用ATM网络资源为IP用户提供高速数据转发,发展ATM上的IP用户业务,又可以解决Internet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Internet业务的进一步发展。ATM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1994年8月投入运营的美国北卡罗来纳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第一个在州的范围内采用ATM和SONET的公用ATM宽带网,被看作未来国家基础信息设施的雏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商务、司法和行政管理等领域,可以支持ATM信元中继业务、交换型多兆比特数据业务、帧中继业务以及电路仿真业务。 * 在IP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IETF在1997年初成立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le Protocol Label Switch)工作组,综合了Cisco和Ipsilon等的IP交换方案,制定出了一个统一的、完善的第3层IP交换技术标准,即MPLS。MPLS明确规定了一整套协议和操作过程,最终通过ATM、帧中继、点对点协议(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和以太网等实现IP网络快速交换。MPLS所具有的面向连接、高速交换、支持QoS、扩展性好等特点,使它在国内外具体组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主流的宽带交换技术。 “下一代”的提法,最早见于1996年美国政府和大学分别牵头提出的下一代Internet(NGI,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