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心、理、物的逻辑关系 ①心即理。是针对朱熹的心理为二以及当时的时弊而发。 心与理是相互依存不分离的。 理是心的安置。心自己安置自己,就是理。 有弟子问王,程朱曾言:“在物为理,理与物相干”如何谓“心即理”?王点拨说,心在物则为理,心在事父则在孝,心在事君则为忠。万理具在心中,毋须外求。 * ②心外无物。 心是物的主宰和基础。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统一于心。 《传习录》载,王阳明与其弟子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对话。阳明问他一个弟子道:“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弟子答道:“尝闻人是天地之心。”阳明接着问道:“人又甚么叫作心?”答:“只是一个灵明。”于是,阳明说道:“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 物是心所派生。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二)知行合一 1 知行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涉及认识论、伦理道德修养和统治术。 《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道家学说:圣人不行而知 王阳明于正德四年提出知行合一学说。是王氏哲学中最具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认为知行为二的学说带来了严重的弊病。 *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甚,不复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书林司训卷》) * 2王阳明把天理做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履践天理的知行合一,便不再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 3知行合一首先是指实践活动中自觉之知与意念显发之行的一时并在性。 (1)在《传习录?徐爱录》第五节中,王阳明初步解释了他知行合一的观念。他认为:“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自然行为) * (2)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不仅仅要人们好好色、恶恶臭,而是要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的惩恶扬善。就是道德实践上的知行合一。(道德行为) 王阳明答人问“知行合一”时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 (3)当以知行合一规范人的道德实践时,此时的惩恶扬善还带有提撕、努力为之的性质,虽说知与行一时并在,却时时存在着被“隔断”的危险,到了心不待存而自存,知不待致而自致时,就达到了真知行的阶段。(圣人) 所谓真知行,“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圣人的知行功夫:“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 (三)致良知 1王阳明到了晚年提出了“致良知”说,这是对知行合一说的发展。这一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哲学逻辑结构的最后完成。 良知说是“百死千难中得来”“千古圣学之秘。”“孔门正法眼藏。” 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劫不能尽。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寄邹谦之三》) * (1)良知,在孟子哪里是指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 致良知者,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故阳明因是非之心,好恶之道,而明良知。 (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 (2)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 ①良知是心的本体,是造化的精灵。:“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好恶就只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 (《传习录》) * 阳明问:“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中还能知是非否?” 杨茂答:“知是非。” 阳明说:“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的心还与人一般。” 杨茂点头拱谢。? 阳明接着说:“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