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藏象5脾,《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英国TrudieChalder等人制订的疲劳量表(FatigueScele,FS) 躯体疲劳(Physical?Fatigue)? 1.你有过被疲劳困扰的经历吗? 2.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休息? 3.你感觉到犯困或昏昏欲睡吗?? 4.你在着手做事情时是否感到费力?? 5.你在着手做事情时并不感到费力,但当你继续进行时是否感到力不从心?? 6.你感觉到体力不够吗? 7.你感觉到你的肌肉力量比以前减小了吗?? 8.你感觉到虚弱吗?? 脑力疲劳(Mental?Fatigue)? 9.你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吗?$? 10.你在思考问题时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晰、敏捷吗?? 11.你在讲话时出现口头不利落吗?? 12.讲话时,你发现找到一个合适的字眼很困难吗??$? 13.你现在的记忆力象往常一样吗?$? 14.你还喜欢做过去习惯做的事情吗? ?注:$为反向计分 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脑力疲劳分值最高为6,总分值最高为14,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 晚安 下周再见 黄梅戏《戏牡丹》 谢谢大家! “脾统血”,脾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或流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因虚致癖,导致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贾任华等对70例脾虚证及脾虚兼证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微血流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2.7脾虚证与微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2.8脾虚证与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势必影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从而导致血清及骨骼肌中微量元素分布异常。 马建伟等观察了40例脾气虚证患者,结果发现血清中锌与铜含量下降,铜锌比值下降,血清镁有升高倾向。 张立德等对脾气虚家兔骨骼肌微量元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骨骼肌中钾、钠、铜的含量减少,而铁、钙、锌的含量增加。提示脾气虚存在着微量元素代谢的异常,其含量的变化与中医脾虚证有一定关系。 2.9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的研究 2.10脾虚证与内分泌及生殖功能的研究 2.11脾虚证与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 北京中医研究所通过测定皮肤电位观察脾气虚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显示脾气虚证患者皮肤电位降低,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脾气虚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金敬善等 测定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血中乙酰胆碱与胆碱酯酶的含量,结果发现乙酰胆碱水平明显升高,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脾气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2.12脾虚证与基因改变 3.脾虚与脑肠肽关系的研究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活性肤类在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双重分布的现象,使许多原来认为只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肽类也存在于消化道中,原来认为只存在于消化道中的肽类,现在也在神经系统中被发现。 这些肽类具有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由此提出了脑肠肽的概念。这提示,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在起源与功能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刺脾肾合穴与郄穴前后脾虚证脉图参数的变化 张秋云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13 季绍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脾主思”、“思虑伤脾” 思虑过度,常使人食欲减退,且食后不容易消化,而出现痞塞胀满等症状,于是,就将情志活动的“思”与具有消化功能的脾联系起来认识,从而提出“脾主思”、“思虑伤脾”的论点。 脾虚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临床证状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