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 1、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 2、故意犯罪形态具有局限性。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具有局限性。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以及部分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3、故意犯罪形态具有结局性和排他性。 故意犯罪形态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结局性和排他性。 (一)单一停止形态和多种停止形态 以犯罪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态数量为标准,分为 : 1.单一停止形态:犯罪一经成立即只有一种形态。如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是单一形态。 2.多种停止形态:犯罪行为在其发展中,由于自身的停顿或其他因素的介入,可能出现不同形态的犯罪。 如直接故意犯罪是多种停止形态。 因为过失犯罪无犯罪目的,行为人不会事前预备,若无危害结果,则不构成过失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主观上持放任态度,危害结果未发生,则无法认定其放任心态。所以,间接故意犯罪也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 (二)犯罪的完成形态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直接故意犯罪按其停止下来时是否已完成为标准,分为 : 1、犯罪的完成形态 即犯罪的既遂形态,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停止下来时,行为人未完成犯罪的情形。在此类型中又可以根据犯罪停止下来的原因等情况的不同,进一步区分为犯罪的预备形态、未遂形态和中止形态。 三、犯罪停止形态的范围 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2.间接故意犯罪也无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3.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的这些停止形态。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一)犯罪既遂概念辨议 许多国家的刑法典直接规定了犯罪未遂等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但是直接规定犯罪既遂概念的立法例却不多。 中外刑法和刑法理论界关于犯罪既遂概念的表达形式繁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主张: 1、既遂的目的说 间接地体现了这一主张的立法例谨见《泰国刑法》(1956年公布施行),其第80条规定:“着手犯罪行为而未完成或完成而未达其目的者为未遂犯。” 这里将犯罪行为未完成和犯罪目的未达到并列为犯罪未遂的特征,即具备特征之一者为未遂。由此可以合理地推论:完成犯罪行为或完成犯罪行为且达到其犯罪目的为既遂。 2、既遂的结果说 中外刑法理论界都有学者坚持结果说,他们通常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并且造成了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 既遂与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发生了犯罪结果,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既遂,未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未遂。 3、既遂的实际损害说 有学者认为:划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法定界限是犯罪是否“得逞”,而得逞与否的实质在于犯罪行为对刑法禁止该种犯罪所意图保护的权益是否造成了实际损害。 4、既遂的构成要件说。 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情况。 认为既遂与未遂区别的标志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齐备了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齐备的是犯罪既遂,未能完全齐备的是犯罪未遂。 既遂的构成要件说又称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是外国刑法理论界较为通行的观点,在我国刑法学界亦居于通说地位。 既遂的“构成要件说”在前述四种既遂概念中具有最好的涵容性。 然而,既遂的“构成要件说”与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却难以协调。 具体地说,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故意行为,适用《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做实质判断而不认为是犯罪的场合,运用“构成要件说”做犯罪停止形态类型的判断却可以得出成立犯罪既遂的结论。 犯罪不能成立何谈犯罪既遂?可见,“构成要件说”于此场合难以周延。 既遂“构成要件说”在司法实践中也倍显尴尬。 以1991年我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为例。陕西省汉中市王某在其母夏某病危,痛苦难耐、濒临死亡的情势下,再三恳求主管医师蒲某为夏注射药物,旨在使夏某无痛死去。蒲某在王某再三请求的情况下,亲自开处方并指使他人给夏某注射了促进死亡的药物(100克复方冬眠灵),夏某约16小时后死亡。 蒲某、王某因此被提起公诉。汉中市人民法院于1991年作出一审判决认为,二被告行为虽属故意剥夺公民生命权利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汉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确认了该判决。 就这一案件,人民法院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法律依据作出无罪判决。然而,以构成要件说做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类型的判断时却得到成立犯罪既遂的结论,因为二被告的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于是,面临一种抉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