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01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012

一、血栓与止血常用筛检试验 (一)出血时间 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BT异常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完整性、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检测原理】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TBT) 2.Ivy法 【方法学评价】BT测定属于体内试验,操作较为复杂,即使是TBT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标准切口”,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BT目前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BT测定方法有Duke法、Ivy法和TBT法,其方法学评价见表2-70。 【质量保证】 【参考区间】TBT:(6.9±2.1)min。 【临床意义】 1.BT延长 主要涉及血小板和血管壁的一期止血缺陷。① 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 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DIC。 2.BT缩短 某些严重的血栓性疾病。 (二)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PT是常用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检测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原理(图2-58)。 图2-58 PT检测原理 目前,PT测定已普遍使用血液凝固仪,它是通过仪器连续记录血浆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据,用计算机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血液凝固仪对PT测定的3种方法与检测原理见表2-71。 【方法学评价】P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72。 【质量保证】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仪器和试剂、检测温度等各种因素都对PT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全面质量控制对保证PT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1.检测前 包括患者准备、血液标本采集、转运和处理等,其要求见表2-73。 图2-3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图2-34)。 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图2-34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1)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2)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表2-61)。 (2)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图2-35)。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图2-35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4.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 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包括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粒细胞和环形杆状核粒细胞,其特征见表2-62和图2-36~图2-40。 图2-36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图2-37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图2-38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图2-39 双核中性粒细胞 图2-40 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5.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有: Chediak-Higashi畸形 Alder-Reilly畸形 May-Hegglin畸形 Pelger-Hüet畸形 其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见表2-63,图2-41~图2-44。 图2-41 Chediak-Higashi畸形 图2-42 Alder-Reilly畸形 图2-43 May-Hegglin畸形 图2-44 Pelger-Hüet畸形 6.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新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新的分类与评价见表2-64。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