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postgraduate神经科学2突触传递.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ostgraduate神经科学2突触传递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Cl-离子通道开放 Cl-通透性↑ 后膜超极化(IPSP) Cl-内流 IPSP机制 Ca2+内流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EPSP 和IPSP的区别 EPSP IPSP Excitatory synapse inhibitory synapse Excitatory transmitter inhibitory transmitter Na+,k+, Cl- Depolarization hyperpolarization Excitability inhibition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PSP特点: 属local potential: ①电紧张性扩布; 衰减性传导; ②等级性电位:其大小        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③总和: 时间性总和 空间性总和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1)突触后神经原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2)I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原就呈抑制状态; E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原就呈兴奋状态 (3)单个突触后电位幅度仅为0.5~1mV,必须经总和才能产生明显的兴奋或抑制效应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4)轴突始段为中枢神经元整合效果读取器 轴突始段丘部含有大量的电压门控Na+通道,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低于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轴突始段-55mV, 胞体为-35mV 膜的每一次去极化在该处所引起的Na+通道的开放数目及产生内向电流的幅度均高于神经元其它部位 突触兴奋首先引起轴突始段部位发放冲动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1.单向传播: 2.突触延搁(delay):0.3~ 0.5ms. 突触传递的特征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3.总和: 时间性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空间性总和(spatial summation)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4.兴奋节律的改变: 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的频率不一致 多个synapses 自身的功能状态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6.后发放: 刺激停止,传出神经仍然发放冲动。 主要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以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非定向突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非定向突触传递 1、结构:曲张体(varicosity) 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结构。 内含突触小泡,小泡内有递质。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非定向突触传递 递质释放后,经组织液扩散到达突触后成分, 作用于其上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理作用。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作用部位分散,无特定靶点。 ③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经典突触的间隙; ④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不等,故传递时间长且长短不一; ⑤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受体。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电突触传递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间隔2~4nm 无突触小泡 存在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 无前后膜之分 信息的传递依赖携带电信号的离子流。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传递过程: 电-电(AP以局部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 ①双向性传导; ②传导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分布:CNS,视网膜 功能: 主要分布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 快突触后电位(Fast PostSynaptic Potential, FPSP)几ms 慢突触后电位(Slow PostSynaptic Potential, SPSP) 潜伏期长达100~500ms * 投票 * 主要是经过环节多。 二、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 ---突触传递 (Synaptic Transmission)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突触 Synapse 突触 synapse 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189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