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调查黄骅62官员.doc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沧州调查黄骅62官员

河北沧州调查黄骅62官员 篇一:关于黄骅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黄骅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1-11-14 信息来源:黄骅在线 一、海洋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 1、海洋资源丰富。黄骅市拥有海岸线65.8公里,海岸滩涂2357.4平方公里,盛产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七百多种海产品,水产品总量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海盐生产,境内有盐场36个,盐田总面积220多万公亩,年产原盐150万吨,是我国著名的长芦盐产地。沿海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渔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区支柱产业有海洋捕捞、育苗孵化、貂狐养殖、海水养殖。2003年,海洋捕捞实现产量3.4万吨,海水养殖实现产值1.1亿元,貂狐养殖实现产值6413万元。此外,新能源、盐化工、船舶制造、海洋运输、临港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3、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渔民的技术服务体系、良种选育体系和新技术试验攻关体系,建立了技术推广站、水质检测站和水产养殖技术中心等机构,为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4、区位交通优越。黄骅市北倚京津,东临渤海,又有广阔的神华沿线腹地,既能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场空间,又能较为便利地获取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智力资源。境内朔黄复线电气化铁路、307国道、205国道、海防公路贯穿全境,石黄、津汕高速、黄万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交通运输便利,这些都有利于以大流通促海洋经济大发展。 (二)发展现状 1、海洋捕捞实现以远补近。针对近海资源日趋枯竭,曾经占渔区经济比重60%的传统捕捞业一度滑坡的实际,黄骅市加快实施“以钢代木”工程,实施以远补近,主攻外海,新上钢壳船27艘,今年上半年实现捕捞量3990吨,产值3200万元。 2、项目渔业蓄势待发。随着投资8000万元的鑫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和投资2000万元的香港鼎盛工厂化养殖项目的启动,新一轮的海水养殖热潮骤然而至。以新品种、新技术为突破口,海水养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3.4万亩虾池获得河北省和北京市无公害基地认证,并整体注册了“蓝家族”商标,海参、沙蚕等新品种养殖有了良好开端,全市10万立方育苗水体90%实现赢利。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和信息为核心的项目渔业代替成了海水养殖的“新宠”。 3、貂狐养殖焕发生机。依托东北科研所的先进技术,积极推广貂狐“标准化科学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貂狐养殖业。据统计,今年黄骅市新增貂狐饲养4万只,总量达到了25万只,实现了蓬莱黑貂养殖成皮过一米的新突破。貂狐养殖正从渔民的“吃饭产业”演变成“富民产业”。 4、水产物流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海防公路的开通和中国北方畜牧暨水产品专业市场的建成使用,渔区水产物流业发展较快,产品销售范围以京津及本地为主。到2003年底,专门从事水产贩运的机动车达500辆,人员950人,销售量4500吨,创产值3200万元。 5、海上运输业“浮出海面”。黄骅港的投入运营为海上运输创造了条件,黄骅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依托大港、面向国际的“大海运”格局。利舟船务公司千吨级货轮项目已建成,长胜海运公司项目得到国家批复,运通海运公司项目上报交通部审批,南排河海运船队新增运输驳船55条,全市总运力近7万吨,海洋运输成为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新亮点。 6、临海工业初露端倪。利用渔区滩涂、荒地丰富的有利条件,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已成为振兴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以鑫海生物、鲁能电源、华瑞风力发电为主体的临海工业迅速膨胀,渔区经济发展走上新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1、固有的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打破,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过去渔业资源丰富,几乎是“出海就丰产,养殖就赚钱”,这些给渔区人民带来暂时丰厚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经济的模式化。随着资源、市场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仍固守上船、养虾的单一思维模式,对上工业加工项目,发展民营经济热情仍不高,增收致富的路子较为狭窄。2003年渔区第二三产业仅占渔区GDP的14%、22%,工业“短腿”、第三产业“萎靡”的现象不容忽视。 2、小打小闹粗放经营,使海洋经济规模及效益偏低。渔区个体私营经济近些年发展较快,但多是“小打小闹”,在发展水产养殖、水产运销加工、临海工业上,缺少规模大、产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等龙头,使海洋经济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水产运销为例,渔区从事水产贩运的个体车辆有460辆,大多是一家一户一车的粗放运销形式,组织性较差。同时,水产品人销售80%是鲜售或经过简单的冻块加工,档次较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渔业的附加值。另外,全市海洋科技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初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