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学案.docVIP

教师版-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版-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学案

第单元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难点: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一、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参加抗美援朝。在这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评聘为一级作家。2000年3月23日在西宁逝世。著有《昌耀抒情诗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郑敏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这时期的散文集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著有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远祖蒙古族。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并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主编《新文学史料》。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著有《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英文秘书等职。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历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等十二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另有散文、译著多种。《河床》这首诗记写了“反右”时期诗人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且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因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含在本诗的形象之中。《地之子》李广田是来自乡村的诗人。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尚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显示了诗人对乡村、对土地的爱。这种情感直接触发诗人写出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地之子》。《这首诗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边界望乡》这首诗是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已整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望远镜中隐约见到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30年的故国之思。小贴士三重秦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汉园三诗人汉园三诗人”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他们出阅读课文《金黄的稻束》回答1~2题。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