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西北大学考研考古.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北大学考研考古

2000年2印纹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制作方法为手制、模制、轮制。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2001年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2003年4 陶衣见20135 郫县古城位于郫县古城镇(俗称马街),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城遗址。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1996年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它吏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6 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7 瓮棺一种葬具,出现在史前时期,大都是以陶制葬具,史前的陶棺大都是以实用生活器皿所代用,尤其以大型的陶瓮作为主葬具的较为多见,故常被统称之为“瓮棺”,瓮棺葬较早出现并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8 封泥见20139《考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吕大临撰。书成于元祐七年(1092)。书中著录了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每器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全书共分十卷(外加释文一卷)。第一至六卷为鼎、鬲等属商周器,今本(下同)目列138器,实收143器(多的主要是同铭之器)。第七卷为钟、磬等乐器,目列10器,实收15器。第八卷为玉器,目列13器,实收9器。第九、十卷为秦汉器,目列63器,实收67器。总共目列224器,实收234器。并作一定的考证,其收藏处和出土地可考的也加以说明。10 喇家遗址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发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体遗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喇家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的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正中一个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曲肢,有的怀中抱小孩。房内还出土陶、石、玉器及玉器半成品、玉料等。2004年名词解释:石片:文化层:见2013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陶衣:见2013郑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