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
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外国教育资料,论文单位 沪,点击次数 343,论文页数 46-50页1997年1997月论文网 /paper_119507281/ 历史上,残疾儿童大都曾受到过不公平、不人道的对待:生命受威胁,生活无保障、人格遭玷污、成长被忽视。因而,以残疾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活动及理念亦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徘徊不前的萌芽状态。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日渐改变了早期对残疾儿童斯巴达式的虐杀、罗马式的玩偶和英皇宠物式的观念和做法,开始以人道的精神研究残疾儿童的可教性及具体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特殊教育的尝试。其中,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的法国教育家伊达德(G.Itard 1775-1838)及其弟子塞甘(E.Seguan 1812-1880)、德国教育家海尼克(S.Heinicke 1727-1790)、美国教育家加特劳德(H.Gotlaudet.1787-1851)、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 1870-1952)等人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益的实践探索。当代的特殊教育理念正是人们在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展的新的思想与观念而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其中,美国及欧洲诸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当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基点 1.人人平等。追求人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主张,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尽管残疾儿童身心状况的特殊性限制了其发展的程度,增加了其发展的难度,但他们却具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保证其平等的权利,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医学上的终结是教育的开始。保障残疾儿童平等的权利,恢复、治疗其身或心的功能,使之在最大的程度上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的首要任务是医学治疗。但充分的医学冶疗并不能使其获得真正的生命价值。如同正常人一样,残疾儿童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实现生命意义上的升华。所以,残疾儿童医学治疗的终结意味着教育的开始,而这种教育首先是特殊教育。 3.特殊教育的终结是正常教育。特殊教育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残疾儿童身心的缺陷与不足,但若使其获得真正充分而平等的发展,仅有特殊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当残疾儿童在其发展能力与素质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状态时,必须使他们回到“主流”中去,接受正常的教育。 4.正常教育之中亦应有超常教育。残疾儿童尽管某些身心机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残缺或失常,但他们往往同时具有某些身心机能超常发展的特征。因此,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尽可能的正常教育的同时,亦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超常能力,利用教育的手段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这种关于特殊教育递推式的逻辑性认识,既是特殊教育活动长期发展和特殊教育理论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特殊教育理论产生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的基本方向和原则。 二、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回归主流”教育理论是针对隔离式(Segregation)教育的传统认识而提出的,它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主张。本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特殊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倡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制度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规范。 所谓回归主流的教育是指通过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二者各自的教育职能挖掘残疾儿童的发展潜能,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使之摆脱人为的隔离回到正常儿童中间,共同学习与生活。这是一个弥补、矫治残疾儿童缺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恢复”,全部的目标都集中在达到正常状态上。因此,特殊教育应是引导残疾儿童回归到“主流”中去的教育活动。 特殊教育的组织形式最早为寄宿制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所有这些特殊教育机构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实施隔离式教育,即将残疾儿童与社会和正常儿童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式的教育尽管使残疾儿童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免于受到身心的侵犯,并能充分地实施特殊内容与方式的教育,但它同时使残疾儿童失去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其社会化的进程:更主要的是,由于残疾儿童长期处于被隔离的状态,其自我认识始终都不能从残疾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无疑会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的自我发展,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回归主流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开始致力于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大融合,建立了随班就读及其辅助性措施——资源教室(resource room)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了针对残疾儿童的“瀑布式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