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本《北齐书》校勘记补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书局本《北齐书》校勘记补正.doc

中华书局本《北齐书》校勘记补正   摘要:《北齐书》从唐代起就逐渐残缺,至北宋初年时仅剩十七卷为李百药原文,其馀皆为后人以《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的相关纪传补全。故给后世研究校勘此书者造成了较大困扰。其中难免或有所失。本文就现行《北齐书》中最好的版本,即中华书局于1972年出版的由唐长孺先生主持点棱的《北齐书》校点本校勘记中漏校之处十馀例加以校改讨论。希望能对该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北齐书》 校勘记 补正      《北齐书》五十卷是唐代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基础上参考王劭所纂《齐志》扩充改写而成的,主要记载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到公元577年北齐灭亡为止约33年的历史。但由于该书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到了北宋初年仅剩十七卷为李百药原文,其馀卷章皆为后人以《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使得其文献价值有所降低。即便如此,《北齐书》作为我国一部重要的断代史著作,仍然为后世研究与了解北齐王朝及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依据。   在现行的《北齐书》主要版本中,以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北齐书》校点本为目前最好的本子。该书由唐长孺先生点校,陈仲安先生协助工作,并由王文锦先生参与编辑整理。在参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三朝本、南本、殿本为互校的主要底本,择善而从,并通校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史》、《资治通鉴》、《通志》中的有关部分,对相关史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校,并将校勘成果以“校勘记”的形式附载于原文之后,对后人研究与利用本书都有较为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北齐书》的散失较为严重,给文献研究者的校勘工作带来了许多复杂问题,使得中华书局本《北齐书》在校点上还存在一些缺失与讹误之处,今人论著虽有涉及,但仍有未校之处。今不揣浅陋,以百衲本、殿本和毛氏汲古阁本为主要校本。参考后世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试列举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中漏校之处十馀例加以校改。笔者不敢自是,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有以教之。鉴于该书残缺情沉较为严重,凡涉及补缺自《北史》部分,必要情沉下会连同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陈仲安先生点校的《北史》校勘记一并加以说明,以求论述尽可能完备详细。本文所举《北齐书》原文各条均已注明页码行数以及所在卷数,以便覆按。版本以中华书局1997年印本为准。   1、初,魏真君中内学者奏言上党有天子气,云在壶关大王山。(P6,右第6行,卷1)   按:“中内学者”,百衲本、殿本及毛氏汲古阁本皆无“中”字。《北史》卷6《高祖神武帝纪》标点为:“初,魏真君中,内学者奏言上党有天子气,云在壶关大王山。”此处,“中”字或非衍文,在此用一“中”字表后文所述之事为魏真君年间发生,若按中华书局本断句,则易令人误以为“中内学者”乃是一词,故此句当从《北史》标点于“魏真君中”处断句为宜。   2、乾明元年庚辰,春正月癸丑朔,改元。己末,诏宽徭赋。癸亥,商阳王渥薨。是月,车驾自至晋阳。二月己亥,以太傅常山王演为太师、录尚书。以太尉、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并省录尚书事,以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为司空,赵郡王毅为尚书左仆射。诏诸元良口配没宫内及赐人者。并放免。甲辰,帝幸芳林园,亲录囚徒,死罪以下降免各有差。(P75,右第1行,卷5)   按:“癸亥”当为“二月戊子”之误。据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载《高浞墓志》云:“(王)以乾明元年二月癸未朔六日戊子薨于邺都之第,春秋二十叉三”,则知高浞薨于乾明二年戊子,此年二月癸未朔,六日为戊子,所载无误,且时序与下文“己亥”相合,故此处疑为“癸亥高阳王浞薨”句与“是月车驾自至晋阳”二句误倒,今从《高浞墓志》作“戊子”。且下文“二月己亥”句据唐长孺《校勘记》云:“诸本无‘二月’二字,‘己亥’作‘癸亥’。《北史》也不纪月,但作‘己亥’。《通鉴》卷168作‘二月已亥’。按上文已称‘是月,车驾自至晋阳’,正月事已完。下文纪日有‘甲辰’、‘戊申’,本年正月无此日。二月癸未朔,己亥是十七日。甲辰二十二日,戊申二十六日,顺序正合。今据《通鉴》补改。”若按前文所述,加之当年二月无癸亥,故知“二月”句诸本所载或无脱“二月”二字也,仅将“己亥”误作为“癸亥”是也。因高阳王当薨于干明元年二月戊子,戊子为六日,在己亥十七日前,故知“二月”当脱于“戊子”处,而非校勘记所推断之“已亥”处,盖因校者未注意前文高阳王薨年之讹误,故误也。   3、母名轻霄,本穆子伦婢也,转入侍中宋钦道家,奸私而生后,莫知氏族,或云后即钦道女子也。(P128,右第1行,卷9)   按:“或云后即钦道女子也”句,《北史》校勘记云:“《通志》无‘子’字,此衍文。”“女子”一词,多用来作性别之分而无女儿之意。照文中所叙之意,当言穆后疑为钦道与轻霄所生之女,故《北史》校勘记据《通志》所载认为此“子”字为衍文。然“女子子”一词亦有女儿之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