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人的情结研究.doc
中国文人的情结研究
摘 要: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关键词: 中国文人 情结 自身理想价值
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与价值取向等。由于中国文人的文化情节有对前人的继承,不同文人之间也表现出相似性,因此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的可能更多的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就是说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相似的心理习惯,并逐渐成为个人的潜意识,当具有这种潜意识的群体在时空上不断扩大时,也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在这种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加上相似的人生境遇,中国文人往往采取相似的心态、手段、方式去应对人生,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情结。
综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同一种审美情境在历史上不断地重现,这些东西便逐渐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这些情结一旦遭遇合适的情境,便又在这些文人身上重现出来。因笔者才识所限,本文仅举其现象,举例说明也不分古今先后。至于各种情结的源流,则有待大方之家的深入研究。
一、漂泊情结:胸怀大志的豪情和功业难成的痛楚
曹文轩在《前方》一文中写道:“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在曹文轩看来,离家的欲望是在人类早期的迁徙中逐渐形成并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性。他说:“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中国文人自孔子始便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奔波不已,后世文人不断地沿袭这一传统,逐渐形成了读书人必须离家建功立业的共同理想。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能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可见孔子对有所作为的强烈渴望。所以后世文人多以孔子为典范,认为学有所成当匡济天下。
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历代文人产生深远影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观。这一读书目的几乎成为后世文人统一的道德要求。
但是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这一出门就不知“何处是归程”了。短则几年,久则漂泊一辈子不得回乡,甚至客死他乡。所以漂泊就成为唐宋以后所有有志的读书人共同的人生经历,漂泊之感成为他们共同的心理体验,逐渐积淀而成为一种情结。举苏东坡为例,据林语堂《苏东坡传》介绍,苏东坡在20岁时与父亲苏询、弟弟苏辙一起离家赴京应试,直至终老,除了其间为护送父亲和妻子的灵柩回乡而回过一次四川老家之外,就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这一生中,苏东坡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但都没能到临近故乡的地方。就算是他在被屡次贬谪的过程中,也终究未能达成这一夙愿,最后客死于常州。可见古代读书人一旦远游离家,就很难再回到故乡,而这种离家的情况几乎是每个能够获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经历的。于是离家漂泊对古代读书人来说就成了一种常态。或者说在古人看来,不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是无用之人。一些无法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踽踽于乡间,靠教黄口小儿读书糊口,虽常有家人团聚的幸福,但那绝不是古代有志者的追求。
然而他们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在封建社会里往往是无法实现的。这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理想无处着落,心灵无所归属的漂泊之感。这种漂泊感给古代文人的旅途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色彩。“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书生老矣,功业无成。这是各个朝代书生共有的感慨”。(陈昌宁,《感伤的燕子――梦窗词燕意象》,《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很多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与权贵斗争,最后导致自己被放逐。在这放逐路上的漂泊之感就是深深的痛楚了。宋末蒋捷的《虞美人》可谓是这种感受的最真切的表达。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将人的一生奔波坎坷和悲欢离合融汇其中,表现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作者着意表现了壮年和晚年两个阶段的漂泊之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