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中舞蹈段落及其艺术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路二人台中舞蹈段落及其艺术特征

东路二人台中舞蹈段落及其艺术特征   【摘 要】“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宁夏等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吸收了民歌、戏曲、社火、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成为西北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艺术。本文着重剖析二人台表演艺术中蕴含的舞蹈元素及其特有的舞蹈语汇,并阐述其在二人台剧目表演中的艺术价值以及受众审美价值 【关键词】二人台;东路二人台;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63-02 一、二人?_以及东路二人台简述 (一)二人台简述及其流源。二人台,又称“双玩意儿”“二人班”,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限,呼和浩特以西称之为“西路二人台”,民间俗称“蒙古曲”“打玩艺儿”“小玩艺儿”,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以及陕西省榆林地区、山西省忻州地区。呼和浩特以东称之为“东路二人台”,民间俗称“蹦蹦”“玩艺儿”,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山西省的雁北地区 1951年,时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植霖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作了《二人台翻身》的报告,并刊登在1951年6月14日的《绥远日报》上。其后,这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被正式称为“二人台”。之所以称之为“二人台”,是因为其剧目表演中一般采取的是一丑一旦双人表演形式 作为民间戏曲艺术的二人台,其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艺术形态。究其源头,公认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其一,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在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形成,并在当地蒙古族民歌、汉族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了农耕文化的民间社火中的舞蹈元素,逐步形成了一丑一旦双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为“蒙古曲” 其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了汉民族社火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陕西“走西口”讨生活的汉族垦荒农民传到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在此又充分吸收了蒙古族丰富多彩、旋律丰富的民间歌曲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人台究竟产生于何地,通过缜密的考究,并从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历史、地理等多角度探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二人台是孕育在晋陕冀,形成在内蒙古,并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发展,流传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宁夏五省区,融汇了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地方戏,或称为综合艺术 (二)东路二人台简述。二人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民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如上所述,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界,将二人台分为了“东路二人台”和”西路二人台”,呼和浩特以东称为“东路二人台” 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将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出租给汉民耕种,大量山西、河北等地汉族农民涌入内蒙古乌兰察布、锡林郭勒,以及张家口坝上地区垦荒。寒来暑往,随着内地“走西口”垦荒汉民的大量涌入,部分汉族民间艺人也来到这一地区讨生活,并且促使这一地区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不断融合 东路二人台正是在这样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不段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汉族民间戏曲、民歌、社火、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歌舞艺术,并经历了无数民间艺人实践探索、传承创新、加工润色,吸收了地方小戏、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以及地方民俗方言。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路二人台无论是在剧目、台词、曲牌上,还是在表演、歌舞方面,都有自身的艺术魅力,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东路二人台中的舞蹈语汇及其艺术特征 (一)东路二人台歌舞表演中的舞蹈语汇。二人台中最初的舞蹈元素来源于汉民族社火中的秧歌。这一点可以从二人台一丑一旦的双人搭配中得到证实,舞台上无论是旦角长于抒情的“扭”,还是丑角长于逗场的“丑”,都可从中窥视到汉民族千百年来的社火文化、秧歌文化的影子 二人台舞蹈语汇深受汉族民间舞蹈以及戏曲舞蹈的影响,舞蹈动作语言程式化,如二人台舞台表演中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里外罗城”“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演员的表演中还有一种称为“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这是在汉族民间舞蹈秧歌舞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形似戏曲或者古典舞中的“卧鱼” 传统的民间二人台表演,先由丑角演员上场说“呱嘴”,一般都是以第三人称为主的现成段子,有时演员也会根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