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礼学观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曹刿论战》中礼学观考察

《曹刿论战》中礼学观考察   摘 要: 节选的《曹刿论战》一文,涉及春秋时期丰富的礼学观念:包括诸如齐鲁间盟约践守的要求、统治者和平民的职责领域区分、爱民富民措施的实行、实事求是原则的运用、谨慎惩罚以顺应民情的执政指向等,结合文章涉及的人事对当时礼学的观念进行剖析,有利于对所选文章的深入理解,且对培养学生的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曹刿 春秋 礼学 语文教材中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和人物的考证,这些工作对学生理解文章,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对本文的理解还可以往前推进一步。因为在春秋时期,整个社会主要仍然遵循周礼,《曹刿论战》中所记述的片段,充满礼学行为的判断,因此从礼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的理解。反过来,读者也能从现实画面中,增强对周礼的认识。下面依照叙述顺序,补充史实内容并作礼学观分析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1]P182 “十年春”是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交战双方是齐鲁两国。交战前的背景是这样的:两年前,齐国发生了内乱。《春秋》记载,鲁庄公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s其君诸儿”[1]P173,诸儿就是齐襄公。杀君后,无知自立为君。过了几个月后,“九年春,雍廪杀无知”[1]P179。由于无知被杀,齐国出现了暂时没有君主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齐、鲁两国订立盟约,“公及齐大夫盟于?D,齐无君也”[1]P179,虽然是鲁庄公和齐大夫结盟,但在齐无君主的情况下,盟约自然是生效的。春秋时期,盟约的内容,无非是两国交好,不动刀兵。然而,距春天结盟不久,也就是鲁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1]P179,鲁国介入了齐国的王位争夺之中。相隔不久,也就是当年八月,因为鲁国想辅佐的齐公子争夺王位失败,两国又动刀兵,“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1]P179,乾时是齐地,可见这次是鲁国主动攻齐,损兵折将,以失败而终。次年,齐国兴师讨鲁,教材所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礼学提倡守信原则,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2]P6,《周礼》有“诅祝”一职,“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3]对于违背盟约大动干戈的行为,礼学是持完全反对态度的。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1]P134,认为盟约只是信用的载体。因此杜预在为这句作注解时说:“不书侵。伐齐,背?D之盟,我有辞”[4]P146,因为鲁庄公对齐主动用兵在先,所以此战虽然齐主动,但所用的词语是“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齐的正义性 二、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P182 礼学观念认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应该依据各自的身份、地位等社会关系的角色,履行既定职责的原则。《管子》指出:“是故有道之君者执本,相执要,大夫执法,以牧其群臣。群臣尽智竭力,以役其上。四守者,得则治,易则乱,故不可不明设而守固”[5],知武子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4]P528,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P72,曾子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2]P128,孟子进一步总结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6],这些见解都认为身份与职责应该一致。在课文的场景中,乡人以为谋划御敌是统治者的职责范围,曹刿则认为保卫国家也是匹夫需要参与的行动。虽然具体的职责认定范围有差异,但每人都要忠于职守的认识,是一致的 三、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1]P182 在这个场景中,面对强敌压境,往日爱民不够的鲁庄公才真正意识到民众的力量,提出了爱民的想法,希望通过分发财物来换取民众支持。君主爱民是礼学的重要观念,贯穿整个礼学实践之中,“后非众,无与守邦”[7]P32,认为国君如果没有民众就不能守住国家;“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7]P495认为国君与民众是共命运的。鲁庄公将爱民作为战争的基础,符合礼学提倡的观念。曹刿的回答,指出财物的不公平分配,会造成民众失去对君主的信任,是礼学要求公平的体现 四、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P182-183 从鲁庄公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重要信息: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鲁庄公曾经虚报数目,严重违背礼学所要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诚信是礼学的重要原则,如子路问如何与君主相处时,孔子就说:勿欺也,而犯之”[2]P128,同样道理,君主侍奉神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