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书院发展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代十国书院发展及意义

五代十国书院发展及意义   摘 要: 五代十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地闭、贤人隐”的黑暗离乱年代,但这个时期的书院犹如黑暗天幕中的闪烁之星,让读书人看到了希望,承担起了托斯文于不坠的重责。研究这个时期的书院,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顽强生命力,让读者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书院对这个时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及整个书院发展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五代十国 书院 文化传承 一、五代十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多政权并存的分裂割据时期,是唐后期方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通常说的五代,起于朱温开平元年(907),止于后周显德七年(960)北宋代周,一共是五十四年。五代虽是乱世,但文化的发展仍有颇为可观之处,这与当时知识分子虽处于乱世仍然身系托斯文于不坠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有些人追寻的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有些人则读书林下以养性潜修,或结庐山中以藏书聚徒,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在所有的行动中,新生于唐代的书院得到了士人的特别关爱,成为一个耀眼的闪光点,诚如钱穆先生在《五代时之书院》中所称,它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 二、五代十国时期书院的发展及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的书院,继承唐制,仍然循着官府和民间两条路径发展。多数政权的中枢机构依然立有集贤(书)院,设有学士诸职,负责掌管刊印古今经籍,辨明邦国大典,以备顾问应对的功能。但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残酷,有关官府书院的史料几近湮没。与官府书院不同,这个时期民间书院发展情况却清楚明了。据文献资料统计,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公元907―960年),民间书院共有13所,其中新建12所,兴复唐代书院1所。其地域分布,北及幽燕,南达珠江流域,集中在今江西、福建、广东、河南、北京地区,基本上仍在唐代书院分布的范围之内。以长江为线,南方书院明显多于北方,可以视作文化南移的征兆。江南的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四省区书院相对较多,初显以江西为中心的书院集结区,预示着这个地区正在积聚力量,成为后世书院发展的动机。邓洪波先生在《五代十国书院述略》中对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书院做了详尽的阐述,这里笔者只是概括地把这些书院介绍如下: 窦氏书院,在现在北京昌平区。后周(公元951―960年)谏议大夫窦禹钧建。据范仲淹《窦谏议录》记载,窦禹钧,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窦氏书院规模不小,藏书丰富,经费充足,礼延师儒,窦氏子弟及远近志学之士皆得研习、肄业其中,是一所藏书、讲学规制完备的书院 太乙书院,在河南登封市太室山麓,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创建。其地处中岳嵩山,阴阳风雨会为钟灵毓秀,风景极佳,自汉代以来,天子车辙马迹不绝于途,老子神坛仙气飘漫其间,人文景观繁多。书院基址在汉代为万岁观,隋炀帝时改名嵩阳观,唐高宗时改名太乙观,并派隐士刘道合主持其事。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起,进士庞士曾在此聚徒讲学三年之久。其后,避乱之士聚处山中,至后周时,在其中创建书院,以为修身养性之所。到宋代,道观改名崇福宫,书院则先后改名为太室、嵩阳,盛极一时,终于名列“天下四大书院”之中,成为书院发展史上的典范 龙门书院,在洛阳龙门。据《宋史》卷三○六记载,张谊,字希贾,勤奋好学,但“不事产业”。其父死后,叔叔伯伯叫他到“陇上”督耕,他却不务“正业”,“阅书于树下”,根本不管农民如何耕种。诸父“怒其不亲穑事,诟辱之。谊谓其兄曰:若不就学于外,奉志无成矣。遂潜诣洛阳龙门书院,与宗人沆、銮、 结友,故名闻都下。长兴中,和凝掌贡举,谊举进士”。长兴为后唐明宗年号,共四年(公元930年―933年)。由此可知,洛阳龙门书院不同于往日东都皇家的丽正、集贤书院,它是一处为志学之士提供就学机会,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机构 留张书院,又名书院、道院,在高安县北六十里(今属江西宜丰县),后梁时张玉创建。这是整个五代时期创建最早的一所书院 匡山书院,在吉州泰和县东匡山下,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年-933年),里人罗韬建以讲学之所。罗韬,字洞晦,一字晦夫。在唐末五代乱世中“清修不仕”,后唐明宗时,以文学征拜为端明殿学士,旋即“以疾辞归,从游益众,名其学曰匡山书院”(明万寿堂刊本《明一统志》卷五十六)。匡山书院的创建,受到了当时朝廷的高度赞扬,后唐皇帝李嗣源为其颁赐院额,并发布敕书,大加表彰,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帝发布的表彰书院的文告。至于罗韬在“天下未有兴学之议,士大夫亦无讲于学者”的荒蛮时代,能够“慨然以圣人之学为己任”,起圣殿,树经阁,开辟匡山,创建书院,“延收四方,启愚发覆,吐词为经”,并得到最高当局的嘉奖,更是“五季希有”的盛事。而且其影响深远,至宋明而不绝,明清之世有史迹可寻 梧桐书院,在洪州奉新县(今属江西)北六十里的罗坊镇,南唐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