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3国际商事合同法-合同的效力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统一商法典》关于“显失公平的合同或条款”的第2 -302条的内容如下: (1)如果法院作为一个法律问题,认定某项合同或合同中的某项条款在合同订立时即已经是显失公 平的,法院应拒绝强制执行该项合同,或者不执行显失公平的条款而仅执行合同的其余部分,或者限制任何显失公平的条款的适用,以避免显失公平的后果。 (2)如果法院受理主张某项合同或合同的某条款显失公平的案件,应当向当事人提供合理的机会,让其就商业背景、目的和后果等问题提出证据,以帮助法院作出判决。 美国《统一商法典》上述所谓“显失公平”(Unconscionable)的概念,是指基于一般社会的或经济的观点,包括公共政策之类,或者是就特定的商事交易的规矩惯例,认为在订立合同时,整个合同或者是某项合同条款偏袒一方当事人( One-sided)到了可以视为不法的程度。 现代意义上的显失公平包括“实质性显失公平”( Substantial Unonscionability)与“程序性显失公平”(Procedual Unconscionability)。 前者主要强调合同的条件不合理地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后者主要强调另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未作出有意义的选择(Meaningful Choice),包括他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理解合同的内容,或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完全没有与对方讨价还价的余地。 案例阅读 1、1969年琼斯诉明星信贷公司案New York Supreme Court,59 Misc. 2d 189 ,298 N. Y. S. 2d 264 ( 1969)---王军、戴萍,《美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达纳汽车行诉宇宙保险公司案140 Ariz. 383,682 P. 2d 388 (1984)---http://www. uibe-law. com. cn/article/news/2007-6 html,2014年6月17日。 中国《合同法》中也有“显失公平”的条款。 该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民法通则》第59条也规定: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中国法没有对显失公平规定任何量化标准。 《合同通则》第3条规定,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合同或个别条款不合理地对另一方当事人过分有利,则一方当事人宣告该合同或该个别条款无效。 确定显失公平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不公平的谈判地位,合同的性质和目的及其他因素。 对显失公平的合同有两项处理原则: 其一,法院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可作出裁定修改合同或其条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商业标准; 其二,受害人收到宣告合同无效的通知后,也可以请求法院修改合同或其条款,条件是他必须在收到此项通知后,对方信赖该通知停止行事之前,立即将其请求通知对方当事人。 再 见! * 单方错误合同有效的例外原则如下: 第一,如果相对方知道错误方的认识发生了错误,但将错就错地签约,则合同无效或者可撤销。 第二,如果一方的错误是另一方诱使的结果,则该合同不能约束错误方。 2.欺诈 欺诈( Fraud),或称诈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简单地说,欺诈是以使他人发生错误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各国法律都认为,凡是因受欺诈而订立合同的,蒙受欺骗的一方可以撤销合同或主张合同无效。 大陆法规定,影响合同生效的欺诈必须符合一定的要件: (1)必须有欺诈行为的存在。 (2)欺诈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德国学者甚至认为,一方有告知义务而忽略不作告知,也同样构成欺诈。 (3)欺诈行为与表意人所陷入的错误以及因此所作的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 (4)欺诈行为必须达到有悖诚实信用的程度。 《法国民法典》第1116条规定:“如当事人一方不实行欺诈手段,他方当事人决不签订合同者,此种欺诈构成合同无效的原因。”即欺诈的结果将导致合同无效。 《德国民法典》第123条规定:“因被欺诈或被不法胁迫而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根据这一规定,欺诈的结果导致撤销合同。 英美法把欺诈称为“欺骗性的不正确说明”(Fraudulent Misrepresentation)。 1976年《英国不正确说明法》( Misrepresentation Act,1976)把不正确说明分为两种: 一种称为“非故意的不正确说明”(Innocent Misrepresentation); 另一种称为“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