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詩歌導論》札記
蕭 旭
靖江市廣電局
【內容提要】本文針對項楚先生《敦煌詩歌導論》一書中所涉及的敦煌詩歌原作校釋問題提出了一些質疑,並力圖作出自己的解釋。
【關 鍵 詞】敦煌;項楚;《敦煌詩歌導論》;商榷
本文涉及的是項楚先生所著《敦煌詩歌導論》一書,巴蜀書社2001年出版。札記隨文標明項著頁碼(如p38即表示見項書第38頁),以便覆按。
(1)破落田園但有蒿,催殘竹樹皆無主(韋莊《秦婦吟》p38)
項校:催應作摧(p39)。
按:催讀為摧,不煩改作。《全唐詩》卷679崔塗《途中感懷寄青城李明府》:“鱗鬣催殘志未休,壯心翻是此身讐。”亦其例。言“催應作摧”,則是以“催”為“摧”之形近誤字矣。
(2)場裏塵非(飛)馬後去,空中毬勢杖前飛(佚名《打馬毬詩》P48)
按:非讀為??,《說文》:“??,塵也。”《玉篇》:“??,塺也。”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曰:“非,巴宙、《總編》校作飛,此據《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校作灰。”(中華書局2000年版)諸說皆非。
(3)不知虛魄尋歸路,但見殭屍委墓田(《北邙篇》p53)
按: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曰:“尋,甲、乙二卷作若。”若讀為蹃,《玉篇》:“蹃,蹈足也。”《廣韻》:“蹃,踐也。”《文選·上林賦》“步騎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藉。”李善注:“《廣倉》曰:‘若,蹈足貌。’”五臣本若作蹃。字或作逽,《玉篇》:“逽,走逽。”《集韻》:“逽,走也。”
(4)教人妄生深著,無事自起貪狠(《十二因緣六字歌詞》p89)
項校:“狠”字失韻,應是“狼”字,“貪狼”形容貪狠如狼,《漢書·董仲舒傳》:“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p89)
按:校為“狼”字是也,但所釋則非。《淮南子·要略》:“貪狼強力。”高誘注:“狼,荒也。”《廣雅·釋詁三》:“狼,很也。”又《釋詁四》:“狼、很,盭也。”《漢書·嚴助傳》:“狼戾。”王念孫《讀書雜志》曰:“狼亦戾也。”很、盭(戾),即不聽從之義。
(5)妻妾平生多棒椎,及至死時誰不恐(《九觀詩》p93)
項校:“棒椎”當作“捧擁”,謂圍繞簇擁,如杜甫《山寺》“使君騎紫馬,捧擁從西來。”(p93)
按:疑當校為“捧推”。捧,簇擁。推,推重。《宋書·臧質傳》:“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晉書·王導傳》:“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新唐書·崔光遠傳》:“敬嗣爲刺史,獨盡誠推奉,儲給豐衍,帝德之。”“捧推”猶言“推奉”。
(6)騎竹馬,逐遊從(《九想觀詩》p96)
按:從,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校作蟲。從讀為?或??,蟲名。
(7)為報後代諸人等,誰(垂)心救護不思議(利涉法師《勸善文》p108)
按:誰讀為推,帛書乙本《老子》:“天下皆樂誰而弗猒(厭)也,不[以]其無爭與(歟)?故天下莫能與爭。”今本《老子》第66章誰作推。《漢語大詞典》:“[推心]以誠相待。漢·劉向《列女傳·明德馬后》:‘時及政事,後推心以對,無不當理。’唐·司空圖《與台丞書》:‘且自古推心,苟不望報於其人,則未有不堅於著效者。’”
(8)何向(問)將刀身上梨(剺)(《勸善文》p110)
按:梨同棃,《後漢書·耿秉傳》:“棃面流血。”李賢注:“棃,即剺字,古通用也。剺,割也。”項著“剺”字誤從力,手民之誤,徑改。
(9)趁急緣防箭,高飛恐被彈(《上皇勸善斷肉文》p111)
項校:“趁”字下陳注:“原本作洦。”按此字應是“怕”字形誤(p112)。
按:洦讀為迫,《廣雅》:“迫,急也。”
(10)持刀因下割,將肉口中餐(同上p111)
項校:“因”應是“咽”字之誤(p112)。
按:因為咽字省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因敝(蔽),飲藥將(漿),毋飲它。”亦其例。
(11)苦痛知何說,荒迷爾許難(同上p111)
項校:“知”字應是“如”字形誤(p112)。
按:知字不誤。《全唐詩》卷80武三思《秋日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喻筏知何極,傳燈竟不窮。”又卷122盧象《鄉試後自鞏還田家,因謝鄰友見過之作》:“浮名知何用,歲晏不成歡。”用法相同。又卷752徐鉉《經東都太子橋》:“綸闈放逐知何道,桂苑風流且暫歸。”“知何說”即“知何道”。
(12)凡夫不昔(惜?)賢,莫作聖人怨(《鹿兒讚文》p114)
按:昔讀為碏,《廣韻》:“碏,敬也。”字或作?,《集韻》:“?,敬也。”
(13)不能謹口舌,雹殺老死屍(《神龜詩》p116)
項校:雹通作撲,撲是“摔”的意思(p117)。
按:敦煌變文《孟姜女變文》:“姜女自雹哭黃(皇)天。”又《齖?書》:“雹釜打鐺。”二例“雹”字義同。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曰:“雹,就是‘??’、‘撲’,同音假借,投擲的意思。”竊謂雹以同音借為暴、?,《廣韻》雹、?並音蒲角切。《廣雅》:“?,擊也。”王念孫《疏證》曰:“暴與?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