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中国昆曲艺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18日 上海)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五月的江南,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共同承办的“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在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这景色迷人的黄埔江畔拉开帷幕。我谨代表文化部,对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非遗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所有长期以来为昆曲艺术传承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艺术家们,对所有长期以来为昆曲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着600年悠久的历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中国昆曲艺术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可以说,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昆曲申遗的成功,也为昆曲艺术的保护发展迎来了又一个大好时机。特别是从2005至2010年的六年时间里,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经心筹划下,启动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加大对昆曲的扶持和保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昆曲院团在昆曲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与整理,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昆曲优秀折子戏的录制,昆曲的普及性、公益性演出,昆曲资料的抢救与保存,昆曲人才培养和举办有社会影响力的昆曲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全面带动了海内外“昆曲文化热”的形成,在整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一、以抢救和继承优秀传统剧目为重点,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再铸中国昆曲的辉煌。
昆曲是中国戏曲最为古老的代表性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素有“百戏之师”的称誉。在它鼎新发展的600百年中,延承着中国韵文文化发展之脉络,从元曲杂剧、南曲戏文到明清传奇,作为“一代之文学”,无数的文人作家以如椽巨笔,创作出了一部部彪炳千古的古典名著,在文化史、艺术史上取得了高度成就。而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历经数百年传承下来的大量传统剧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戏剧家和艺术家的精心雕镂、反复锤炼,其经典形态已非常成熟和完善,是昆剧舞台表演艺术之精华所在。加大对其优秀传统剧目及整体表演艺术的挖掘、抢救、传承和创新,并使之展现于当今戏曲舞台,是昆曲艺术继承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从2005-2010年,《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首先是以抢救和继承昆曲优秀传统剧目作为切入点,每年有目标、有重点地资助扶持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其中传统名剧主要有源自宋元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三大南戏,有《琵琶记》(宋代)、《西厢记》(元代)、《牡丹亭》(明代)、《长生殿》、《桃花扇》(清代)等中国五大古典名剧,有昆曲史上第一部搬演于舞台的《浣纱记》、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和其它明清传奇如《玉簪记》、《西园记》、《绿牡丹》、《比目鱼》等。这些优秀传统剧目的整体舞台呈现,都较好地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昆曲传统的舞台表演形态,古朴、本色、秀美的艺术追求和典雅、浪漫、富有诗意的视觉审美,也得到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赞美。特别是五大名剧600年后在第四届中国昆曲节上的首度聚首,煌煌巨作,辉映千古,精致华美,光芒四射,并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及绚丽优美的词乐韵律和精湛绝美的舞台表演,强力凸显了中国昆曲灼灼其华、恒久弥远的艺术魅力。而在新编传统戏、历史剧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有新编历史剧《班昭》、《公孙子都》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梁山伯与祝英台》、《关汉卿》、《红楼梦》、《一片桃花红》、《红泥关》、《湘水郎中》等,也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理念上有所突破,都尝试着以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竭力构筑起与时代相共鸣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体现。显然,在中国昆曲传延600年的史实里,不断变革出新,不断把大量的新作新戏搬演于舞台,无疑是其传承发展、延绵鼎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们正处在时代的变革期,而时代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变化,在进一步挖掘、保护和继承传统剧目的同时,让古老的昆曲尝试着反映和表现当代社会所普遍关注的思想与情感,有意识地在新剧目创作上做一些新的实验和探索,这种努力的本身是值得嘉许和肯定的。
折子戏是昆曲舞台表演艺术之精髓,也是历代昆曲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成就的结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