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0-绪论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与健康 ——绪论 课程介绍 学时:32 作业:3次(20%)。 考试:笔试(60%)。 考勤:(20%)。 课程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学说等三部分。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作业题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整体观念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论治的概念。 本节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 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长期积累的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他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难经》 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 “难”即质难之意,该书通过问答的形式,解释了《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如在诊脉方面,提出了“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人整理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第一部阐明辨证论治的专书。 《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根据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40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的观点,对后世病因学理论中的三因学说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该书共收在药物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温、热、寒、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法等都有论述。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 南宋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赵献可(字养葵)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现代时期(建国后) 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 二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